數字技術是企業化解危機的“勝負手”和“生死線”;產業互聯網是企業快速奔跑的“助推器”和“發動機”
騰訊近日宣布,未來五年將投資5000億,用于新基建與產業互聯網的進一步布局。這是繼新基建政策發布后,發布了具體投資戰略的為數不多的科技公司之一。
科技公司已經成為中國數字經濟生態中的重要參與力量,這次疫情期間,科技公司的平臺和技術發揮了巨大作用。騰訊高級執行副總裁、云與智慧產業事業群總裁湯道生近期接受《財經》記者專訪,重點探討了新冠疫情之下科技創新與數字化對于整個社會的改變、新基建對于未來經濟發展的影響等議題。
湯道生強調,新基建的投資要基于客戶需求與用戶價值來驅動,只有滿足客戶和用戶的實際需求,才能放大投資效率,提升使用效率,“好鋼用在刀刃上”;而且,企業投資也需要考慮對產業發展的牽引,需要全行業共同努力,協同聯動,共建數字經濟的創新發展生態體系。
此外
湯道生還重點提到以下觀點:
1.疫情后,科技在廣度、深度和速度三個維度上改變了整個社會。從廣度上看,科技實現了從區域到全國覆蓋的生活數字化發展;從深度上看,科技推動了從中央到基層的政務數字化進程。從速度上看,科技加速了線上線下從分離到融合的企業數字化轉型。產業互聯網成為企業化解危機、快速奔跑的助推器和發動機,數字技術更成為企業的“勝負手”、“生死線”。
2.為應對疫情作出的改變,比如疫情地圖、健康碼、線上辦公、線上學習等等,在疫情之后不會消失,新的方式更有效率,未來可能會長期保留下去,這又將推動各行各業進一步加快數字化發展。
3.新基建是承載各類產業應用、實現效率變革的“技術底座”。各行各業數字化將會加速發展,形成萬億級的產業互聯網市場規模。如果說傳統基礎設施帶來的是“乘數效應”,那么新型基礎設施帶來的則是“冪數效應”。
以下為專訪全文
廣度、深度和速度
財經:本次新冠疫情給這個世界帶來了永久性的改變,科技創新與數字化給每個人都產生了深遠的影響,您如何看待互聯網科技在其中的作用?
湯道生:疫情帶來的大變局里,科技在廣度、深度和速度三個維度上改變了整個社會。
第一,從廣度上看,科技實現了從區域到全國覆蓋的生活數字化發展。在人們生活中最關心的教育、醫療領域,騰訊助力新東方搭建的“云教室”,用不到一周的時間,把全國80多所分校和子公司,100多萬學生,全部轉移到線上直播教學。疫情期間,騰訊還聯合數萬名來自全國各地的持證醫生,為公眾提供免費在線義診。在微信上,通過騰訊醫典、騰訊健康小程序,義診服務累計服務超過1500萬人次。
第二,從深度上看,科技推動了從中央到基層的政務數字化進程。騰訊健康碼是產業互聯網科技抗疫的典型應用。新冠抗疫過程中,從中央到地方各級政府通過產業互聯網,與企業、醫院、居民建立了起多層次連接。截至5月18日,騰訊健康碼相關小程序總訪問量260億,亮碼90億人次,覆蓋超過21省400多個城市的10億人口。
第三,從速度上看,科技加速了線上線下從分離到融合的企業數字化轉型。產業互聯網成為企業化解危機、快速奔跑的助推器和發動機,數字技術更成為企業的“勝負手”、“生死線”。西貝就是快速利用數字科技轉危為機的典型案例:通過企業微信與微信的互通功能,西貝實現了全國200多家門店客戶經理,和9萬多名顧客的緊密連接;同時借助小程序商城,為顧客提供食材訂購和線上送餐服務。
值得一提的是,這些本來是為了應對疫情作出的改變,疫情之后,并沒有立刻消失,比如疫情地圖、健康碼、線上辦公、線上學習等等,大家發現,新的方式更有效率,未來可能會長期保留下去,這又推動各行各業進一步加快數字化發展。
財經:這次疫情中,騰訊最為值得總結的技術和應用案例是什么?
湯道生:在疫情當中,騰訊云和智慧產業提供了非常多的技術解決方案助力醫療、教育、政府、文旅等各行各業“戰疫”。
首先,騰訊在過去20多年,通過QQ等產品,在音視頻領域有非常多的積累。在疫情中,我們將這些技術發揮出來,與場景結合,通過騰訊課堂、騰訊云會展、騰訊會議等產品,助力復工復課。
疫情期間,騰訊課堂推出“老師極速版”,最快10秒就可以生成老師的專屬課堂,支持百萬人同時在線上課、網絡延時低至百毫秒級、1080P直播高清視頻。騰訊會議8天擴容了100萬核計算資源,來滿足遠程溝通協作需求;
通過音視頻與云服務能力結合,騰訊云創新了云會展模式——騰訊云會展已經為北京、上海、廣州、深圳、天津等15個一線城市,超過100場大型展會接入數字化技術提供咨詢和服務。
其次,騰訊也利用云計算、大數據、人工智能、區塊鏈等技術,助力抗擊疫情。
騰訊覓影落地在湖北的方艙醫院,以AI醫學影像助力新冠肺炎的CT篩查,一次胸部CT平均產生300張影像。一位醫生肉眼看片,需要5-15分鐘,借助騰訊覓影這套設備,AI算法最快只需要2秒就可以幫助醫生識別新冠肺炎,提升檢查效率,讓患者得到更及時的治療,減輕醫生工作量。
再比如,疫情期間,針對企業和用戶“非接觸”的服務需求,騰訊財經線、騰訊區塊鏈及微信支付聯合深圳市稅務局,上線“區塊鏈電子發票極速版”,陸續落地醫院、家電零售、房地產等新場景,讓更多企業在疫情期間用上區塊鏈電子發票,實現“非接觸”開票、用票需求,保障消費者安全。
財經:在后疫情時代,由于全球供應鏈、國內的經濟發展方式都發生了重要的變化,騰訊如何面對危機,建立面向未來的競爭力?
湯道生:這次疫情為全球經濟帶來了全新挑戰,也帶了一些新的機遇:首先,經過這次產業互聯網能力的集中演練,B端企業對產業互聯網的需求被激發,例如云計算服務等。疫情會結束,但被激發的需求會保留和延續下來。
其次,疫情讓更多C端用戶通過在線的方式,去獲得更豐富的服務,體驗在線教育、在線醫療、智慧零售所帶來的便捷。疫情也在改變用戶認知,培養用戶習慣。
第三,疫情之下,城市整體規劃性增強,產業互聯網的時空貫通、產業鏈打通,成為趨勢。
如何抓住機遇?技術積累至關重要。騰訊有超過20年的技術積累,從2018年開始,我們全面擁抱產業互聯網,整合了云計算、AI、大數據、安全、5G等技術能力,以工具箱的形式開放給各行各業,助力數字化轉型升級。未來,騰訊希望做好“數字化助手”,釋放我們的C2B優勢,為各行各業提供工具、做好連接、建設生態,和各領域共同探索“新基建”的巨大價值。
新基建的冪數效應
財經:數字經濟現在已經進入到新的階段,據測算,2018年,中國數字經濟規模達31.3萬億元,占GDP比重達34.8%,超過三分之一的占比數字經濟已成為中國經濟增長的新引擎。有受訪者認為,當前發展特征可以概況為“全面”和“全速”。您怎么看?新基建對數字經濟的加速作用表現在哪些地方?
湯道生:數字經濟作為繼農業經濟和工業經濟之后的新經濟形態,在世界范圍發展迅猛。產業互聯網作為數字經濟的高級階段,是數字產業化和產業數字化的重要載體,推動中國經濟從高速增長向高質量增長轉變。
一方面,黨和政府十分關心數字經濟發展,要求“做大做強數字經濟”“加快數字產業化、產業數字化”,推動科技與實體經濟的深度融合,給經濟發展注入更多新的動力。
另一方面,新基建是產業互聯網發展的基礎設施,為產業互聯網的發展提供巨大新動力。傳統基建是推動經濟活動的基礎,例如,公路的普及讓汽車產業發展,擴大人們的活動范圍,同時帶動了物流、餐飲、旅游等行業的發展。而新基建的建設,將推動產業互聯網向各行業縱深發展,加快行業數字化進程,同時推動形成新的產品服務、生產體系和商業模式。
這個過程中,互聯網公司作為傳統企業的“數字化助手”,要做好連接器、工具箱和生態共建者。例如,5G可以推動自動駕駛、遠程醫療等領域實現從量到質的飛躍,此前,騰訊也成立了未來網絡實驗室,探索5G在出行等場景下的技術創新和應用實踐。
財經:我們看到很多行業受到沖擊,也有很多行業迎來了新的發展機遇,您覺得那些行業是未來的重點發力的行業?
湯道生:這次變局雖然短時間給一些行業帶來了沖擊,但是,危機背后,新技術的運用,蘊藏著豐富的新發展機遇。
騰訊作為一家互聯網公司,我想主要從科技行業來看。未來,兩大類行業有較大的發展潛力:一類是以云、5G、大數據、人工智能為代表的新型基礎設施行業;一類是基于這些新興技術誕生的應用行業。
新基建是承載各類產業應用、實現效率變革的“技術底座”。在這次疫情中,云端會議、遠程辦公、線上教學等等應用大規模地快速部署和落地,對新型基礎設施提出了很高的要求,不然,卡頓、宕機、視頻傳輸等問題,可能會嚴重影響用戶使用,可以說,科技企業與傳統產業能攜手通過危機的考驗,新基建的功勞至關重要。
基于新基建,包括政務、金融、工業、醫療、教育、零售、出行、能源、物流、文旅等在內,各行各業數字化將會加速發展,形成萬億級的產業互聯網市場規模。
財經:從科技公司的視角,您如何理解新基建帶來的機會?
湯道生:疫情期間,產業互聯網、數字技術的廣泛應用,彰顯了產業潛力,也暴露了一些短板,現有產業數字化的深度,還有很多提升空間,迫切需要通過新基建的建設來釋放生產力。
同時,各行各業利用產業互聯網數字化技術,提升供給效率的空間還很大。我們在產業互聯網和企業IT應用上,還大幅度落后于發達國家,比如,美國企業的上云普及率是中國的2倍以上,美國企業每年在SaaS方面的支出是中國的30倍。在這方面,新基建也蘊藏了巨大機會。
如果說傳統基礎設施帶來的是“乘數效應”,那么新型基礎設施帶來的則是“冪數效應”。可以做一個類比,半導體產業作為智能設備的“基礎設施”,半導體以數千億級的產業規模,撬動了智能制造、智能手機、智能家居、智能穿戴設備在內的十萬億級的應用市場規模。
財經:結合騰訊的基因,騰訊對疫情后新基建政策加持的數字經濟和數字化趨勢如何判斷?投資重點是哪些?
湯道生:提速新基建戰略將有助于我國進一步鞏固疫情防控成果,全面推進“互聯網+”,打造數字經濟新優勢。我們相信,以加大新基建投入為契機,線上線下企業、政府部門、科研院所、公益機構以及廣大用戶將共筑數字生態共同體,推動產業互聯網發展駛入快車道。
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讓我們對新基建領域的投入更加堅定。未來五年,騰訊將投資5000億,用于新基建與產業互聯網的進一步布局。
在技術層面上,云計算、人工智能、區塊鏈、服務器、大型數據中心、超算中心、物聯網操作系統、5G網絡、音視頻通訊、網絡安全、量子計算、公共領域大數據應用創新等,都將是騰訊重點投入領域。例如,在數據中心方面,騰訊將陸續在全國新建多個百萬級服務器規模的大型數據中心。
在產業方向上,農業、工業、商業、教育、醫療、文旅等都是我們重視的方向,騰訊還將結合產業技術創新需要,重點投入云啟產業基地、工業互聯網基地、創新中心、產業園區等方面的建設。
此外,騰訊將充分調動內部頂級科研專家和實驗室資源,并將積極與國內外頂尖高校合作,搭建科研平臺,加強產業研究和人才培養,投入重大科技攻關,積極參與制定行業標準。
財經:新基建應該防止盲目投資、重復建設,要統籌協調、宏觀調控,從科技公司的角度來看,防止新基建盲目投資的核心是什么?
湯道生:這是一個較為宏大的話題。首先從全社會來說,新基建剛起步,很多方面都在摸索。比如,哪些領域由政府投資,哪些由企業投資,需要在摸索中找到一些標準。
其次,投資要基于客戶需求與用戶價值來驅動,只有滿足客戶和用戶的實際需求,才能放大投資效率,提升使用效率,“好鋼用在刀刃上”。
再次,企業投資需要考慮對產業發展的牽引,這既考驗企業的戰略眼光,也需要全行業共同努力協同聯動,共建數字經濟的創新發展生態體系。
目前,騰訊與產業生態合作伙伴已累計在政務、醫療、工業、零售、交通、金融等19個行業,引入超過100個聯合解決方案,共同服務客戶超過20萬家。騰訊通過生態共建,產業共創,在推動騰訊產業互聯網取得進展的同時,助力合作伙伴實現業務增長。其中,騰訊云啟產業生態平臺,通過“資本+加速”的雙重方式,促成生態伙伴與騰訊形成更多聯動。目前,騰訊云啟產業生態平臺成員的總體估值已經超過2000億。
關鍵詞: 湯道生探討新基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