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 月 13 日消息 由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潘建偉院士及其同事張強、彭承志、姜海峰從大氣噪聲、鏈路損耗和延遲時間方面設計了模擬實驗,實現了遠距離高損耗自由空間高精度時頻傳遞,具有重要意義。
據悉,此次實驗在大氣噪聲、鏈路損耗、傳輸延遲效應等多角度仿真高軌衛星星地高精度時頻傳遞,驗證了基于中高軌衛星實現萬秒 E-18 量級穩定度的星地時頻傳遞的可行性,為未來空間光頻標科學實驗和洲際光鐘頻率傳遞和比對奠定基礎。
該團隊選用雙光梳線性光學采樣的時間測量技術路線,這種方式相對于多頻微波、單光子等測量方法兼具高測量分辨率和斷光續傳可靠性等優點,但實現方式更加復雜。
他們在上海搭建了一條長達 16 公里的水平大氣自由空間高精度的雙光梳時頻傳遞鏈路,在 72dB 平均鏈路損耗和模擬長達 1s 鏈路傳輸延遲下,成功實現了 4E-18@3000s 穩定度的時頻傳遞。
據稱,新型光頻標技術精準程度目前已經比原有 “秒”定義頻標好兩個數量級。國際計量組織計劃 2026 年討論 “秒”定義變更,技術路線圖的重要一環就是洲際 E-18 量級光頻標的時間頻率比對。
IT之家了解到,高精度的時頻傳遞和比對技術,在計量科學、相對論檢驗、引力波探測、廣域量子通信、深空導航定位等方面具有重要應用價值。該成果 4 月 6 日在線發表于《光學》[Optica,8(4),471-476 (2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