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造車,華為澄清了無數遍:不造車!
日前,華為消費者業務 CEO 余承東正式宣布華為賣車。
不造車
華為不造車是多年觀察行業討論出來的,從 2012 年開始進行車相關的研究,并成立了車聯網實驗室。慢慢地,華為逐漸認識到,ICT 的能力對于未來自動駕駛、電動汽車所需要的各種技術和部件越來越有價值。
“后來中國所有汽車品牌的董事長、總裁,以及德國、日本的汽車企業高層都進行了溝通,發現產業界更需要華為的,不是華為這個品牌,而是華為的 ICT 能力,來幫助他們造面向未來的車。”華為輪值董事長徐直軍說。
因此,2018 年華為明確不造車,幫助車企造好車,這個決策到現在為止一直沒有改變。
據徐直軍介紹,華為未來將強力投資智能汽車產業部件,做汽車增量部件提供商,用 ICT 能力賦能汽車行業。
同時,華為還將開拓一些新商業模式,跟車企打造一些子品牌智能汽車。目前,華為已敲定北汽、廣汽、長安三大合作伙伴,相關車企的子品牌車將逐步走向市場,并將標有“Huawei inside”logo。據透露,目前華為跟北汽的合作已經在進行中,其中一個就是北汽的 ARCFOX 極狐,預計今年四季度走向市場。跟長安、廣汽合作的品牌也在推進,隨后逐漸會看到華為和車企合作的車走向市場。
據悉,“華為 inside”模式設計了一個品牌 Logo 叫“HI”,代表 Huawei Inside。未來看到 HI 這個 LOGO,就證明是華為跟這個伙伴一起打造的車。但不是所有華為提供部件的車都能夠標上 HI 的 LOGO,只有用了我們自動駕駛解決方案的車,才可以標上 HI 的 LOGO。也就是說,用“華為 inside”的方式支持車企打造其子品牌,賦能一些車企,真正把面向未來的車做出來。
另外,在 2021 年上海國際車展期間,華為發布了業界集成度最高的智能汽車熱管理解決方案(TMS),通過一體化設計的極簡機構、部件和熱控制集成等創新技術,可以在滿足舒適性前提下,將熱泵的工作溫度由業界的 - 10℃降低至 - 18℃,從而將新源車續航提升 20%。
賣車!
日前,在上海華為智選品鑒會上,華為消費者業務 CEO 余承東正式宣布華為賣車。華為開賣的首款車型為賽力斯華為智選 SF5—— 一款采用增程系統的高性能電驅轎跑 SUV,有兩款配置,售價分別為 21.68 萬元(兩驅版)、24.68 萬元(四驅版)。
余承東 4 月 20 日在其微博上也透露:即日起大家就可以在華為商城進行預訂,5 月份開始批量交車。賽力斯華為智選 SF5 也已經正式入駐華為旗艦店,在今年 7 月底計劃進入華為 200 家零售店,今年年底將擴展到 1000 家。
在接受媒體采訪時,余承東解釋了華為賣車的原因,“兩年間,華為經歷了美國四次制裁,這讓華為手機業務遇到了非常大供應上的挑戰,手機是高頻、剛需且海量的產品,而智能電動汽車銷量雖然沒有手機那么大,但是單價高、價值感高,可以彌補手機業務影響造成利潤下滑的問題。”
近日,市場研究機構 Strategy Analystics 發布 2021 年第一季度的全球手機出貨量報告顯示,當季全球智能手機出貨量 3.4 億部,同比增長 24%,創下 2015 年來的新高,但是華為跌出前五,淪為“其他”。華為手機受到嚴峻考驗,手機發展受到制約,導致消費者業務增長疲軟。
根據華為 2020 年年度報告顯示:業績增長速度放緩,但基本實現了經營預期,其中銷售收入 8,914 億元人民幣,同比增長 3.8%,凈利潤 646 億元人民幣,同比增長 3.2%。徐直軍說:“華為今年的目標還是活下來,但今年還想爭取活得好一點。”
余承東表示,華為終端 5-10 年的整體策略就是圍繞五大場景進行布局,在智慧出行場景中,已經推出 HiCar 解決方案,汽車 BU 幫助車企造好車,華為智選可以幫助車企賣好車,還要把設計、質量做好。而現在購物中心是汽車重要銷售渠道,華為在全國有 5000 多家門店,具有線下優勢。
不過,也有部分人士表示了懷疑,賣完車并不是結束,還有許多的售后問題也是要在考慮范圍內的。
造車扎堆:誰都想在風口飛起來
回溯企業跨界造車,或許最早的是樂視高調進軍汽車行業,在那場泡沫中,賈躍亭執著自己的造車夢。
近一兩年,跨界造車扎堆,頗為瘋狂,都認為是風口,誰都想飛起來。
2021 年 3 月 30 日,小米集團對外公告,將成立一家全資子公司,負責智能電動車業務。小米集團首席執行官雷軍將親自披掛上陣,任智能電動車業務的首席執行官。公告同時宣布,業務首期投資 100 億元人民幣,預計未來 10 年投資 100 億美元。
而雷軍豪賭:“這是我人生中最后一次重大的創業項目,愿意押上人生全部的聲譽,親自帶隊,為小米汽車而戰。”據透露,定位中高端的小米首款汽車將在 3 年內推出。
曾經跟雷軍打賭的董明珠也有造車夢,她曾集資 30 億元控股 22.388% 的銀隆,如今也經歷了 9 次股權拍賣,僅僅在 2019 年中旬,銀隆新能源終于推出了一款叫做“銀隆艾菲”的新能源 MPV,有統計數據顯示:銀隆新能源的這款“銀隆艾菲”2019 年賣出去 2708 輛,可是 2020 年前八個月加起來的銷量都不足 600 輛。
所以,造車的風口,更確切說更像是“洪流”,并非每個企業都能飛起來。
在 2018 年滴滴帶頭成立“洪流聯盟”時,滴滴 CEO 程維曾表示:“未來,滴滴堅決不造車,也不會謀求成為未來最大的汽車運營商。”而如今關于其造車的新聞也此起彼伏。
而 2020 年 11 月,滴滴發布全球首款定制網約車 D1,D1 是滴滴與比亞迪聯合設計和研發的定制網約車,專為共享出行場景而設計,其中滴滴負責產品定義、造型設計、車聯網研發等,比亞迪負責整車的研發和供應鏈。據悉,未來滴滴在整車制造項目中,所有軟件到硬件都將由滴滴自主設計和研發,也將深度參與到整車供應鏈中。
百度也官宣了造車。2021 年 1 月 11 日,百度官方宣布,將以整車制造商的身份進軍汽車行業。同時表示,浙江吉利控股集團有限公司將成為新公司的戰略合作伙伴。3 月 2 日,百度與吉利合資成立的智能汽車公司 —— 集度汽車有限公司(以下簡稱集度汽車)正式官宣。
近日,傳聞 OPPO 即將造車,總部將落定成都。
還有消息稱,中興通訊內部發文表示將成立汽車電子產品線,并將設立汽車電子團隊,隸屬系統產品技術規劃部,其定位是負責汽車電子領域的統一業務規劃和經營。
其實,早在幾年前中興通訊通過并購珠海市廣通客車有限公司,獲得生產資質和客車制造技術,進軍電動商用車市場。之后,就在珠海注冊成立中興智能汽車有限公司,這個公司成為中興通訊在新能源汽車領域唯一的整車平臺,主要負責新能源客車設計開發、制造銷售及客車智能駕駛、車聯網應用的系統研發與建設運營。
當然,還有一舉一動都引起業內期待的蘋果造車,有分析師預計,蘋果將在未來 3-6 個月中的某個時候披露其一直以來都高度保密的內部項目“泰坦計劃”(Project Titan),也就是該公司的自動駕駛汽車項目。不過,蘋果至少要等到 2024 年才會真正發布可供消費者購買的汽車。
如今,造車風口姍姍來遲,但又有幾個會飛起來呢?
關鍵詞: 造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