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6日是全國愛眼日,主題是“視覺2020,關注普遍的眼健康”,提出“合理用眼,關注孩子眼健康”、“科學防控近視,擁有光明未來”,高度關注青少年近視問題。
愛眼日到來之際,中南大學愛爾眼科學院發布了國內首份《2020疫情期間影響兒童青少年近視發生發展的用眼行為及視覺環境大數據報告》(以下簡稱“報告”)。該報告主要基于1-4月份通過云夾采集的全國30個省份、181個城市的6-17歲兒童青少年的2800多萬條用眼行為和視覺環境大數據,從用眼距離、用眼時長、閱讀環境光照、戶外有效暴露時長四個方面,解析疫情影響下兒童青少年用眼行為和視覺環境的變化,以期為特殊環境下如何做好兒童青少年近視防控工作提供參考和思路。
超2800萬條用眼行為數據,首次揭秘疫情對青少年近視影響
受疫情影響,舉國進行居家隔離,由此可能帶來兒童青少年戶外活動時間減少,接觸電子產品時間增多,會極大增加近視發生發展的風險。但是,到底這種影響會到什么程度,目前尚無可靠的數據來呈現。
為了明確這個問題,中南大學愛爾眼科學院基于1-4月份通過其擁有完全自主知識產權的人工智能產品“云夾”收集到的3566名6-17歲兒童青少年的2800多萬條用眼行為和視覺環境數據進行了大數據分析。在這些兒童青少年中,小學生占比71%,初中生占比19%,高中生占比10%。經過分析后發現:在近距離工作方面,雖然疫情期間兒童青少年的用眼時間明顯比平時更長,但讓人感到欣慰的是他們的用眼距離比平時有所改善。
在用眼時長方面,疫情期間兒童青少年平均每天的用眼時長超4個小時,超過教育部、國家衛生健康委員會等8部門于2018年聯合印發的《綜合防控兒童青少年近視實施方案》(以下簡稱“方案”)推薦的120分鐘2倍有余,比2018年中南大學愛爾眼科學院聯合中華醫學會眼科學分會視光學組發布的《中國青少年用眼行為大數據報告》報道的平均每天用眼時長多了近20分鐘。其中,有超過七成的學生平均每天用眼時間超過2小時,六成以上的學生平均每天的用眼時間超3個小時。
在單次連續用眼時長方面,超過七成的學生單次連續用眼時間超45分鐘,更有超過四成的學生單次連續用眼時間在2小時以上。中華醫學會眼科學分會視光學組副組長、中南大學愛爾眼科學院博士生導師楊智寬教授建議,兒童青少年要養成良好的用眼習慣,做到“3個20”,即一次性看近距離的東西20分鐘后,遠眺20英尺(6米)20秒鐘以上。
用眼距離也被認為是導致兒童青少年近視的關鍵因素。本次數據顯示,疫情期間,學生平均用眼距離為34.3cm,而根據《中國青少年用眼行為大數據報告》,2018年學生的平均用眼距離為29.8cm,與之相比,增加了4.5cm,用眼距離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改善。但是,仍有超過三成的學生用眼距離低于方案推薦的33cm,其中有8.3%的學生更是低于20cm,對眼球造成較大負擔。
楊智寬教授表示:“一方面,長時間、近距離看書、寫作業;另一方面,玩手機和平板電腦等,讓越來越多的孩子加重了持續性用眼的負擔。監督和改善學生不良用眼方式的必要性迫在眉睫。”
疫情期間戶外活動大量減少,更不利于視力保護
相比用眼時間的明顯增加,一個更令人擔憂的數據是,受疫情影響,孩子們的戶外活動時間明顯減少。報告顯示,相比2018年孩子們平均每天54.9分鐘的有效戶外活動時間,疫情期間減少了將近一半,不足方案推薦的1/4,高達七成多的學生戶外活動時長低于60分鐘。學生戶外活動時間的大量減少,將使得孩子們近視發生發展的危險極大增加。
事實上,已有科學研究表明,戶外活動是近視眼的一個獨立性的保護因素。每天2小時、每周10小時以上的戶外活動,可以讓青少年的近視發生率降低10%以上。
據了解,這主要因為太陽光的光照強度比室內光照強度高數百倍,光照越強,多巴胺釋放量越多,而多巴胺能抑制近視的發生發展,另一方面,高強度光照一方面可使瞳孔縮小、景深加深,模糊減少,也能起到抑制近視的作用。
同時,閱讀環境的光照值也是影響近視發生發展的重要外部環境因素。報告顯示,有超過四成的學生白天閱讀環境光照低于方案的推薦值,更有近九成學生的夜晚閱讀環境光照低于推薦值。專家提醒,營造良好的閱讀光照環境,對于預防近視具有重要作用,應保證兒童青少年的入眼光照達到125lux及以上。
依托“云夾”進行大數據分析,為青少年近視防控保駕護航
通過大數據,對兒童青少年的用眼行為和視覺環境情況進行客觀呈現,是制定科學有效的兒童青少年近視防控措施的重要前提和依據。據了解,2018年,中南大學愛爾眼科學院曾聯合中華醫學會眼科學分會視光學組共同發布了首份《中國青少年用眼行為大數據報告》,該報告基于云夾在兩年多的時間內采集的全國22911名6-17歲兒童青少年的1.8億條用眼行為和視覺環境數據,客觀呈現了全國各地區各年齡段學生的用眼行為和視覺環境情況。
而此次發布的疫情期間青少年用眼行為大數據報告,同樣也是通過“云夾”采集的數據進行大數據分析而成。
智能可穿戴設備“云夾”可從五個維度監測兒童青少年近視相關用眼行為
“云夾”是由愛爾眼科自主研發的全球首款具有近視眼防控功能的人工智能可穿戴設備,能夠對佩戴者的用眼距離、用眼時長、用眼角度、環境光照和戶外日照時長5個維度進行精準監測,對近視相關行為監測準確性高達97%,為兒童青少年近視行為的研究,提供了重要數據參考。同時,云夾還具有振動提醒功能,能夠對不良用眼行為進行實時提醒,以改善孩子的用眼行為習慣。
楊智寬教授表示,“通過對龐大的青少年用眼行為數據進行分析,我們看到了青少年近視和這些行為因素之間的關聯,根據這些結論我們可以從孩子的用眼距離、用眼時長、用眼時環境光照的強度、戶外活動時長和用眼角度這五個維度,更有針對性的制定預防近視發生、發展的方案,從而更科學的防控近視,為孩子們的光明未來貢獻我們的一份力量。”
目前,愛爾眼科已搭建起預防、檢查、控制“三位一體”的近視防控體系。包括以對青少年的用眼行為進行監測及干預為主的預防手段、以遠視儲備檢查和雙眼視功能檢查為主的檢查技術,以采取視網膜離焦矯正技術和改善視功能異常技術為主的控制技術三個方面。
關鍵詞: 用眼行為數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