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 月 6 日消息 據上海天文館官方消息,全球建筑規模最大的天文館 —— 上海天文館(上海科技館分館)于昨天終于揭開神秘面紗,迎來第一批壓力測試觀眾。官方網站和微信公眾號同步上線,各項開館籌備工作進入最后沖刺階段,計劃于 7 月 17 日正式開館,18 日起對公眾開放。
上海天文館位于中國(上海)自由貿易試驗區臨港新片區,靠近地鐵 16 號線滴水湖站,占地面積約 5.86 萬平方米,建筑面積約 3.8 萬平方米。上海天文館以“連接人與宇宙”為設計理念,以“激發人們的好奇心”為使命,以“為人們塑造完整的宇宙觀”為愿景,鼓勵人們感受星空、理解宇宙、思索未來。據了解,上海天文館自 2016 年 11 月開工,歷時 5 年建成,其主建筑以優美的螺旋形態構成“天體運行軌道”,獨具特色的圓洞天窗、球幕影院和倒轉穹頂這三個圓形元素構成“三體”結構,共同詮釋天體運行的基本規律。而且可以真實追蹤太陽在天空中的運動,使整個建筑成為一件可以表現時間流逝的大型天文儀器。
上海天文館是上海“十三五”期間重大的市政文化公益項目、重要的科普基礎設施,也是服務上海科技創新中心建設的重要舉措。上海天文館落子臨港,標志著上海科技館邁入集科技館、自然博物館、天文館“三館合一”的超大型綜合性科學技術博物館集群發展新階段,將充分彰顯上海城市軟實力,推進新時代博物館事業高質量發展,更好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精神文化生活需要。
上海天文館以“我們不是在寫一本教科書,我們是在創造一段體驗”為設計理念,全新打造了“家園”“宇宙”“征程”三大主題展區及“中華問天”“好奇星球”“航向火星”等特色展區,還有 8K 超高清多功能球幕影院、星聞會客廳、望舒天文臺、羲和太陽塔與星空探索營,全景展現宇宙浩瀚圖景,打造多感官探索之旅,幫助觀眾塑造完整的宇宙觀。
全館運用精心設計的環境氛圍、燈光音效和高仿真場景模擬手段,構建沉浸式宇宙空間體驗環境;采用體感互動、數據可視化、AR、VR、生物識別等各類先進的展示手段,集視、聽、觸于一體,充分調動觀眾的情緒和感官,帶領他們在神秘美麗、銘刻心動的時空意境中,獲得全新的宇宙探索體驗。在 300 余件展品中,原創比例高達 85%,互動展品占比 50% 以上。
在這里你可以領略來自月球、火星、灶神星的稀有隕石,還有隨州隕石、鄄城隕石、長興隕石、東烏珠穆沁旗石鐵隕石、車里雅賓斯克隕石、阿林鐵隕石等約 70 件目擊隕石都將在館內展出。
上海天文館也征集了眾多珍貴的文物藏品,總數超過 120 件/套。影響世界科學發展的著名科學家如牛頓、第谷、開普勒、伽利略、惠更斯等天文大師的原版著作都將在館內展出。其中知名度最高的莫過于牛頓的《自然哲學的數學原理》英文版第一版(1729 年)。
在藝術作品方面,上海天文館征集了海內外多位知名藝術家的主題作品,構造一座科學與藝術相融合的殿堂。如日本藝術家多田美波(Minami Tada)的大型不銹鋼雕塑《宇宙》、中國藝術家瞿倩梅的大型綜合材料作品《誕生-光明-耀滅》等。
IT之家了解到,7 月 9 日 9:00 起,觀眾可以通過官方微信公眾號“上海天文館”和官方網站(www.sstm-sam.org.cn)進行 7 月 10 日壓力測試的網上實名制購票預約,總票數 3000 張,統一票價 1 元,一人一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