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報道,軟銀集團大規模投資科技公司股票和期權的交易,之前已經備受爭議。如今,這些交易又引發了新的問題,涉及到軟銀創始人兼 CEO 孫正義(Masayoshi Son)的個人持股。
知情人士稱,在周一晚上舉行的財報電話會議上,分析師和基金經理們針對這些交易,向孫正義提出了一連串的問題。據悉,軟銀通過一個新部門向科技股和衍生品投入了約 200 億美元,而孫正義個人持有該部門 1/3 的股份。
知情人士稱,在電話會議上,多人指出,這種結構屬于公司治理方面的問題。而孫正義則否認存在利益沖突,并稱這是對他投資專長的回報。孫正義補充說,軟銀董事會在一次投票中通過了這一結構,而他本人回避了這一投票。
對此,軟銀的一位代表拒絕發表評論。
對于軟銀的這些投資,其表現也是喜憂參半。在截至 9 月底的第二財季,2920 億日元(約合 28 億美元)的衍生品虧損,幾乎抹去了第一財季的所有收益,使得截至 9 月 30 日的前六個月內的收益略高于 100 萬美元。考慮到大多數科技股的反彈,這是一個令人意外的結果。
彭博情報(Bloomberg Intelligence)高級分析師安西婭 · 賴(Anthea Lai)表示:“假設這些股票大多是大型科技股,軟銀對上市股票的投資如何會導致虧損,對我來說仍是個謎。很難判斷他們做了什么,可能是方向錯誤,或時機不佳,也可能兩者兼而有之。”
軟銀今年 3 月曾宣布,將在未來四個季度出售至多價值 4.5 萬億日元(約合 410 億美元)的資產,以資助一項逾 2 萬億日元的股票回購計劃,并償還債務和回購債券。
此舉原本是為了幫助減少債務,并為股票回購提供資金。但孫正義還將部分收益投資于美國科技股,并稱這是一種 “流動性管理”策略。但軟銀在 9 月份首次披露這些交易時,付出了高昂的代價。由于股東們擔心孫正義的這一冒險之旅,導致軟銀市值縮水高達 170 億美元。
分析人士稱,軟銀大舉押注美國科技股的消息令投資者倍感意外,這突顯了軟銀投資策略的轉變,變得更類似于對沖基金。
米拉博證券(Mirabaud Securities)分析師尼爾 · 坎普林(Neil Camulation)當時稱:“對沖基金這么做是一回事,但軟銀不是對沖基金,也不應該是對沖基金,這就是軟銀股價承壓的原因。”
新加坡咨詢服務公司 Asymmetric Advisors 市場策略師阿米爾 · 安瓦扎德(Amir Anvarzadeh)在接受媒體采訪時表示:“軟銀更多的是押注于科技公司,只要科技股漲勢持續,他們應該會做得不錯。但一旦音樂停止,投資軟銀就完全沒有意義了。”
在截至 9 月底的第二財季,軟銀收購了 1.7 萬億日元(約合 162 億美元)的 “高流動性上市股票”,其中包括對亞馬遜投資 63 億美元,對 Facebook 投資 22 億美元,對 Zoom 投資 18 億美元。
這些投資是通過一家名為 “SB Northstar”的新子公司進行的,而孫正義個人持有該公司 33% 的股份。
在昨晚的電話會議上,分析師們質疑軟銀為何要押注這些科技股票。一位分析師問道,以長期技術投資著稱的軟銀,為什么要涉足如此短期的業務?
而孫正義回答說:“如果有意大利面,這就是調味料。”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