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漢大學生物化學與分子生物學專業博士,新加坡國立大學(NUS)博士后,一門心思搞科研,業余寫稿不荒廢,努力給你驚喜。
——朱小鹿
2020年12月18日,王慧文公開發聲,卸任公司副總裁之位,正式退休,年僅42歲。
早在2019年,王慧文就開始交接一系列工作事宜,退出法人代表、執行董事、經理等職。
他也提前在朋友圈透露:“十年,我需要休息休息。下一個十年,就托付給兄弟們了,感謝你們。”
作為創始人之一,王慧文先后帶領公司從“千團大戰‘突圍、開創外賣新賽道、攻下本地生活、搶占網約車等,作為集團二把手,身家早已上億。
與王興搭檔十年,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的王慧文,為何選擇在正當盛年之際“退隱江湖”?
(王慧文)
美團創始人兼CEO王興,家境優越。
他從小就是三好學生,是標準的“別人家孩子”。
王慧文曾說:“王興的父親是企業家,做企業家沒有必要事事躬親。
我是農民的兒子,我的出身給我留下的印記是,得認認真真干活。”
相比于王興這個富二代,王慧文確實算“出身寒酸”。
1978年,他生于遼寧大連一個普通家庭。
他無權無勢,純憑自身努力,走出農村,以超常發揮考上清華大學電子工程系,分到跟王興一個宿舍,成為上下鋪兄弟。
大學時,兩人就很要好。
做設計作業,王慧文“主內”做筆記,王興“主外”負責演示。
因此,出風頭、露臉的總是王興,王慧文總是那個在私底下做“苦力”的人。
當別人調侃他是王興背后的男人時,王慧文不拘小節地說:“王興天生有一種領導力,而我是干活的命。”
兩人還有一點相得益彰,就是學習成績都很穩定:王慧文第三,王興第五,倒數。
“學渣”之間惺惺相惜,自然走得近些,經常共用一臺電腦。
不同的是,王興用電腦泡論壇、找創業機會。
而王慧文是“網癮少年”,成天打游戲。
但是,哪怕是玩游戲,只要認真玩,也能玩出靈感來。
有一次,朋友來王慧文宿舍玩大話西游,眉飛色舞得不亦樂乎。
王慧文沒玩過,看著他入迷的樣子,忍不住問:“這游戲這么好玩?看起來沒什么啊。”
朋友正眼都不帶瞧他地回:“這游戲服務器穩定,客服好。”
簡單一句話震驚到了王慧文,悟性極高的他深受啟發:
“市場起步的時候,別玩花活,把最基礎的工作做好,就是核心競爭力。”
你看,雖然人家整天沉迷在虛幻世界里,但能從玩家的身份跳脫出來,思考甲方研究的事,屬于妥妥一支可待開發的潛力股。
俗話說:物以類聚,近朱者赤。
好哥們王興整天折騰創業的事,王慧文不可能不受其影響,只是那時候他還“沒有想得特別清楚,但就是想創業。”
種子已經埋進土里,只需靜待時機到來。
2001年,大學畢業后,有錢任性的王興去了美國留學,王慧文被保送中科院讀研究生。
王興曾說:“老王和我是有共同志趣的同學和室友,是攜手創業的搭檔和并肩戰斗的戰友,更是可以思想碰撞、靈魂對話的一生摯友。”
他口中的老王就是王慧文,只比他大三個月,就升級成了“老”。
兩人共事時,他就被稱為“興哥”。
王慧文曾一度懷疑,是不是自己加入公司前,其實大家叫王興也是“老興”。
只是后來為了區分,必須有個別名,叫王興“小王”又不大禮貌,所以改成了“哥”。
但別管是這老哥倆輩分怎么扯的,反正,王興做啥事,都先想著王慧文,倆人的前半生總是“糾纏”在一起。
2003年,身在異國他鄉的王興,察覺到互聯網的趨勢風口,毅然放棄學業,打算回國大干一場。
王興不僅自己輟學,還拉上一個“墊背的”。
他“慫恿”在中科院聲學所讀書的王慧文,跟著他一塊干。
其實,當時王興在大洋彼岸,給5個人同時發了組團郵件。
但其中只有兩個人“中招”,一個是王慧文,另一個是高中同學賴斌強。
王慧文本來就對“正統”學習沒多大興趣,所以十分干脆地退了學,加入王興的創業大軍中。
關于具體做什么產品,王慧文“深刻”分析過:
“本來想做一個測心跳脈搏的手環,我們倆是學電子工程的,但是成績太差做不出來。
后來討論說互聯網技術簡單點,學學就能會,所以就做了社交網絡創業。”
末了,王慧文還自嘲:“所以,一定要珍惜你的同學,雖然他可能成績并不好。”
當然,創業不僅要有想法、有人,最重要的還要有錢、有技術。
但王慧文,除了一腔無處施展的激情外,啥都沒有,從內到外一窮二白。
王興還有殷實的家境托底,而王慧文全部身家只有2000塊。
他倆唯一可以“媲美”的,就是對編程一竅不通。
2004年,王慧文左挪右借,湊了幾萬元入股。
兩人在清華大學旁邊租下一套130平米的房間,作為創業基地,從頭開始學編碼、做開發。
整個初創階段,王慧文共欠下二十多萬“巨債”。
在什么擔保都沒有的情況下,還有人愿意借他錢,可見其在朋友心中是個靠譜、值得信任的人。
賴斌強是三人中唯一一個計算機專業人員,本來在北電網絡廣州研發中心干得好好的,經王興一通“忽悠”,講義氣地辭了職,北上加盟。
等他來到大開間似的辦公室,問產品在哪兒,讓打開來看看時,王慧文和王興一臉純真地說:“沒有產品,我們還在學編程。”
真的能把人氣得一口老血吐出來。
既然來都來了,就認命干吧。
于是,分工下來,最懂技術的賴斌強寫前端代碼,半吊子王慧文搞后端開發,“差生”王興就負責市場調研和產品設計。
經過4個月昏天暗地的奮斗,這個草臺班子做出的第一個社區網站“多多友”新鮮出爐。
但不出意外,這款軟件無人問津。
然后,他們再接再厲,又弄了十多個項目出來,都反響平平,沒有激起一點兒水花。
但量變引起質變,經過不斷改良摸索,三人慢慢找到了感覺。
2005年年底,在三人的齊心協力搗鼓下,著名的校內網(即后來的人人網)成功上線。
僅3個月,注冊人數就急速突破百萬,還得到一筆亞馬遜前首席科學家韋斯岸的天使投資。
但好景不長,隨著用戶的增加,服務器和寬帶不堪重負,經常出現死機崩潰的情況。
這時候,只有錢能解決問題,擴寬渠道、升級系統,每向前走一步都需要資金。
可無奈,王興的家底再厚,也經不起這么燒錢的玩意;
賴斌強有點積蓄,也是杯水車薪;
王慧文,更不用說,還有好幾萬的外債等著他。
內部拿不出這么多錢維持運營,外面又競爭激烈。
這個剛剛孵化出來的新寵兒,不得不面臨被“遺棄”的命運。
當時競爭對手千橡公司,開出千萬報價,想要收購他們。
但王慧文堅決反對,認為已經做了這么長時間,成功的可能性非常大,放棄太可惜。
公司分化為兩派意見:王興、賴斌強傾向于賣掉,剛硬的王慧文則“誓死不從”。
但沒錢的現實擺在眼前,再三爭吵、權衡之下,理想屈服于現實。
2006年,王興最終決定把“頭胎孩子”,以1600萬高價賣掉。
王慧文還因此事耿耿于懷,和王興“結下梁子”,分道揚鑣。
王慧文第一次創業,就這么夭折而亡,雖賺到了錢,不算徹底的失敗,但也充滿遺憾。
因為五年后,人人網上市,首日市值超74億美元,成為僅次于騰訊、百度的中國第三大互聯網公司。
當然,這是后話,此時28歲的王慧文,拿著分到的幾百萬“巨款”回到大連。
多年后,當被問到當年心血被賣掉,對自己有什么影響時,王慧文反思感慨道:
“對我來說,是非常正面的影響。
如果不是搞砸了的話,那么早就成功,我可能會變成一個非常讓人討厭的人:剛愎、自負。”
看來,王慧文對自己性格的“劣根性”很有自知之明,知道人確實容易“得志便猖狂”。
都說男人有錢就變壞,王慧文雖然沒有做什么大逆不道之事,但他年紀輕輕就基本實現財富自由,難免把持不住,立馬就過起了紙醉金迷的生活。
衣錦還鄉后,王慧文先還清了二十多萬債務,然后就開始放飛自我,享受生活:
他在北京買房置業,夜夜蹦迪,酩酊大醉,環游世界。
其間,王興打電話給王慧文,邀他再次創業,被還在游玩興頭上的王慧文無情拒絕:“你先搞吧,我還沒玩夠呢。”
但吃喝玩樂的有錢日子終歸“單調”,物質的富足填補不了精神的空虛。
游戲人間幾個月之后,王慧文就感覺到無聊、空虛,他重新琢磨干點什么正事。
2008年,王慧文拉來朋友創辦樂新科技公司,無風無浪;
2009年,他孤注一擲,把所有錢、房子都搭進去,準備做二手房的倒騰買賣;
2010年6月,淘房網正式上線,剛開始經營得不錯,兩個月就簽約了6000名經紀人,收到1.8萬個好評。
而此時,王興剛剛創立美團,正在與一眾豪強廝殺搶地。
當時,有挑事的記者問王慧文,以后還會不會跟王興合作,王慧文戲謔地說:
“我們處于完全不同的市場,基本沒有結合點,這種情況下合作的可能性,就跟我和張曼玉結婚的可能性差不多。”
世事難料,張曼玉至今單身,而王慧文卻沒能“守身如玉”。
2010年8月,王慧文以創業者身份參加互聯網大會。
被問及近來大火的團購業務時,他依然“傲嬌”回答:
“我已經做淘房網了,我是一個非常專注的人,所以對其它方向沒有關注太多。
我當然不會做團購,因為我們二手房也不能團購。”
可是打臉來得太快,四個月后,王興就“拆他的臺”,打電話讓他加入美團。
王慧文二話不說,把淘房網連同域名打包賣給58同程,飛奔而去。
真是典型的“嘴上說不要,身體卻很誠實”。
那是什么原因讓王慧文如此“言行不一”呢?
王慧文曾自曝,他個人的興趣散亂,很不穩定。
他的微博經常“神神叨叨”,完全不像一個嚴肅理性的企業家,更像一個愛發呆提問“生存還是毀滅,這是個問題”的思想家。
比如他會沒頭沒腦地來幾句:
教育不是灌輸,而是點燃火焰。——蘇格拉底;
無復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無法相,亦無非法相。睡覺!
死亡是穩定平衡,生存是不穩定平衡,所有的努力只不過是讓不穩定平衡維持久些。
或者從一個不穩定平衡,去下一個不穩定平衡,直至有一天到達穩定平衡……
諸如此類的人生洞察,可以看出他性格中感性、多思的一面。
當時王慧文的房子生意發展已不大順利,四面楚歌。
王興恰逢其時拋出橄欖枝:“別搞了,我這邊發展挺快,也需要人,你來。”
識時務者為俊杰,王慧文果斷選擇去更大更好的平臺施展拳腳,沒毛病。
他自己也承認:“王興做這個事情足夠大、足夠牛,自己干個十幾億的公司不來勁,跟著他能做到千億,甚至更大”。
可見,王慧文是有野心的人,而且還不小,并且聰明地懂得借勢。
何況他始終相信王興的為人:“他人比較正直,這是非常重要的基礎。”
所以,于公于私,不管是理性分析,還是感性加持,王慧文選擇和王興“分手”四年后復合,乃情理之中。
2011年,王慧文加盟美團,擔任副總裁,沒有簽署任何股份協議,全憑相信王興的每一句口頭承諾。
一上任,王慧文就接了個“大活”。
當時,各大團購公司都在瘋狂開店圈地,少的開二三十家,多的有兩三百家。
王興跟風開到第九十幾家的時候,感覺不對勁。
但是又說不出哪兒不對勁,于是他讓王慧文來“說”。
旁觀者清,剛來不久的王慧文,迅速發現公司管理和投資存在問題,有些城市完全沒必要開店。
但如果現在關停,又怕會引起投資人質疑,以及影響員工士氣;
而不關的話,等競爭泡沫過去,公司業務一定會變得冗余拖沓,損失慘重。
于是,王慧文力排眾議狠下心來,著手關停了四個城市門店;
并且,減少廣告投放,在為數不多的線上宣傳時,也很謹慎。
一些內部人員看不懂老王這個“新人”下的棋,閑言碎語不少。
不久之后,其他公司因受不住長期這么大規模的燒錢比拼,紛紛裁員、倒閉。
而美團靠著“保守”打法熬到最后。
王慧文頗受爭議的縮減策略,得已沉冤昭雪,為公司立足市場奠定汗馬功勞。
從“千團大戰”突圍而出之后,王慧文沒有閑著,又領軍進入外賣新領域。
起初,王慧文擔心做外賣太燒錢,想要通過收購“餓了么”起勢,但被甩臉子拒絕。
好吧,既然吃不掉,那就干掉。
王慧文“不得已”啟動外賣業務,一改之前的穩健固守,以大刀闊斧之勢奮起直追,每個月燒掉3億“搶灘”。
對手在8個城市布局,王慧文就一口氣招募20個外賣城市經理。
同時開啟掃街模式,一家一家餐館去談業務。
這次,王慧文奉行的“原則”就是死命砸錢,保障資金充足。
但不差錢不代表可以亂花錢,在一次管理月會上,向來有話直說的王慧文就大發脾氣。
是誰惹他了呢?
原來那會,公司開始自建配送物流,王慧文讓各團隊精確計算每單要給騎手多少錢。
某次團隊給出的方案是:一線城市的騎手每單5塊,二線城市的4塊,三線的3塊5。
王慧文一看就來氣了,說:“這些數字一看就是拍腦門拍出來的,沒有經過實際調查、分析、推理!”
罵得負責的領導抬不起頭,到現在依然心有余悸:
“對我影響最深的就是王慧文,他讓我成為一個會為了業務焦慮的人。
他會持續給我壓力,放大我的焦慮,進而促進我為了消除焦慮去持續學習、思考、成長。”
曾經共事的沈鵬也說王慧文是個非常“真實”的人。
向王慧文匯報工作時,如果思考的不夠深入,他會直接把手里的白板筆飛過來。
一開始,沈鵬也有些不能茍同:“同事間不要留面子的嗎?”
久而久之,也就習慣了,他就是這種性格。
王慧文還非常“敢于直諫”。
有幾次,公司同事或下屬要離職,王慧文覺得對方離開后,可能不會再有人告訴他們的“愚昧不足”之處。
所以他十分“好心”地把人家的缺點當面指出來,深刻剖析。
當然,最后別人也非常直接地把他給拉黑了。
王慧文“不通人情”、“欠缺方法”的管理風格,讓人能夠理解他的良苦用心,但卻很難接受。
但終歸結果是不錯的,在王慧文的鐵血帶領下,公司外賣業務后來居上,收購大眾點評,超過餓了么,大獲全勝。
之后的打車、單車、充電寶等兵家必爭之地,都有王慧文主導參與的身影。
外界形容他:“哪里有炮火聲,哪里就有王慧文。”
王慧文不斷跨界探索,為公司取得大小勝利,一步步穩坐二把手交椅。
在嘗試過不同領域、崗位之后,王慧文自有一番心得:“孔子說,君子不器。
就是不要把自己搞成一個器皿、一個工具。
在持續性成長的公司里,不自我定義、不自我設限、不抗拒變化。”
總在不斷追求的王慧文,待遇自然也不會差。
年報顯示,2019年,他的薪酬是14911.4萬元,比2018年增加575.5萬元,相當于月薪1242.6萬元,再折合每天到賬40.85萬元。
但這和他的真實收入相比,還是九牛一毛。
因為他還持有公司股份,隨著美團上市,身家自然水漲船高,再上層樓。
2019年,王慧文以28億元財富上榜《胡潤百富榜》,實至名歸。
能者多勞,世界公平。
王慧文在工作中進退得宜、剛柔并濟,私底下卻是個“愛哭”的性情中人。
那一年,好兄弟沈鵬要離開美團,辭職創業,和同事們組了三頓告別飯。
第一頓,是只有15人的小型聚會,當時大家還不知道沈鵬要走。
結果第一道菜剛上來,王慧文一個沒忍住,抓起一瓶酒吹完,把瓶子一扔,就抱著沈鵬嗚嗚嗚地哭起來,把在場人都哭懵了;
第二頓,王慧文依舊萬般不舍,還是哭;
第三頓,王慧文自己都不好意思了:“這次實在哭不出來了,咱就好好聚聚。”
后來,沈鵬創辦水滴公司,重情重義的王慧文,幫忙“站臺”出任其公司監事,也算“再續前緣”了。
天下無不散之筵席,看到別人來來去去之后,終于輪到了王慧文。
2020年年底,王慧文修書一封,情深意切:
“一直以來,我都不能很好的處理工作與家庭、健康的關系;
也處理不好業務經營所需要的專注精進,與個人散亂不穩定的興趣之間的關系;
不熱愛管理,卻又不得不做管理的痛苦也在與日俱增。
我也擔心人生被慣性主導,怠于熟悉的環境,而錯過不同的精彩。”
對于王慧文請辭,集兄弟、朋友、老板關系于一身的王興,知道挽留不住,唯有發文回應:“我心里有理解,也有不舍,但更多的是感激和祝福。”
十年攜手,王慧文在興哥提供的平臺上得到了許多,也成長了不少。
但有得必有失,想要做到平衡,談何容易。
曾經有一位被請來公司做研究工作的老總,談及跟王慧文相處一個月的感覺,坦言說對他印象很“單一”:
“王慧文是一個滿腦子主意的拼命三郎,一度懷疑他是單身,這種人似乎只適合單身。”
都說單身狗很悲催,但不是單身勝似單身,則更為可憐。
王慧文就是這種情況,有家有室,卻常年跟王興“廝混”在一起。
公司人都說,王慧文跟王興,比跟他老婆還親。
老婆在大連,王興在身邊。
所以,對王慧文來說,在公司發展勢頭良好之際,急流勇退,是最好的時機和選擇。
正如他所說:“我運氣實在太好,不宜繼續貪天之功,知止不殆。”
王慧文在辭職信中明確表示:
“今年12月18日,是我在公司的十周年,這十年激烈精彩,不負年華。
屆時我將退休,換一個人生軌道和生活方式。”
所以退休,不等于躺平。
在“退團”48天后,王慧文即加盟快手短視頻公司,出任非獨立執行董事。
看來,老王已經找好下一個十年賽道,無縫銜接。
有句話說:成功,是一件關乎內心的事。
在一個領域獲得成功后,意味著還有更多方向需要去實踐、去追求,也許是事業,也許是家庭。
平衡之道不易,學會取舍,才能找到真正的心之所向。
作者:朱小鹿&雯皎
END
看更多人物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