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21日,據多家媒體報道,大麥網關聯公司北京大麥文化傳媒發展有限公司發生工商變更,優酷退出股東行列,新增股東阿里巴巴文化娛樂有限公司100%持股。價值研究所查閱的信息顯示,大麥另一關聯公司北京大麥文化傳播有限公司也在近期發生了工商變更,同樣是優酷退出改為阿里全資控股。
從劃歸優酷管理到成為阿里大文娛直屬子公司,大麥實現“階級跨越”固然值得慶賀。但時至今日,阿里大文娛還是不是一個能帶給人無限可能和光明未來的東家嗎?
這個問題,一時之間似乎不好回答。
事實上,自2013年成立大文娛子公司以來,阿里先后經歷了收購合一集團(優酷土豆母公司),阿里影業并入等諸多重磅事件,一舉一動都牽引了無數市場人士的關注目光。可是如今蝦米關停、UC式微、優酷面臨被B站乃至芒果TV反超的壓力……阿里大文娛過去幾年可謂節節敗退。
2020年5月,王興在飯否上發帖表示,阿里放棄大文娛已經是一件可以開始倒計時的事情。
雖然大家都知道美團和阿里兩大巨頭矛盾重重。但從阿里大文娛這些年的表現看,王興這番犀利預言恐怕并不是意氣用事,而是有實打實的依據。
阿里大文娛的問題由來已久,外來人王興都能看出來的,阿里的高層難道看不出來嗎?
頻繁調整,無法掩蓋阿里大文娛的頹勢
在價值研究所看來,阿里大文娛越過優酷直接管理大麥,其實早有預兆。
過去這一年,阿里大文娛旗下諸多子公司都和大麥展開業務合作,后者的戰略地位今非昔比,儼然向“頂頭上司”優酷看齊。
其中,去年1月份,阿里影業就和大麥聯合推出電影演出業務,通過整合雙方的人才、用戶資源,發力線下演出市場。8月份,淘票票也和大麥攜手,打造淘麥VIP體系,打通電影+演唱會/劇場等其他線下演出場景,建立起了基于阿里大文娛完整生態的會員體系,培養私域流量。
而在今年2月初,阿里影業和大麥的合作進一步加深,前者將為后者提供技術、IP運營和衍生品開發等全套服務,進一步提升了大麥在阿里大文娛內部的地位。
經過這一系列的改造、業務融合之后,大麥出走優酷是順理成章。而重新梳理的業務線,或許也能為阿里大文娛帶來不一樣的收獲。
然而,回歸到文章開頭提出的問題:節節敗退的阿里大文娛,真的能給大麥帶來光明未來嗎?
價值研究所就認為,不單說體量輕微的大麥,整個阿里大文娛的狀況其實都難言樂觀。
財報數據顯示,阿里大文娛的虧損額較此前兩年有所收窄,但仍是不小的負擔。2022財年二季度(截止2021年9月的三個月),阿里大文娛營收80.81億,運營虧損17億,當季經調整EBITA為-9.31億。對比2020年23.51億的虧損額,這份成績單固然有可取之處。但需要注意的是,和2020年80.66億的營收相比,阿里大文娛這一年下來,賺錢能力基本毫無進步。
當然,更令阿里頭疼的是,除了云計算之外,其余各項核心業務的同期表現都出現不同程度的下滑,這讓大文娛這個“包袱”變得更加沉重。其中,二季度歸屬阿里巴巴凈利潤同比下滑超八成,經調整凈利潤也同比銳減39%。
阿里在財報中表示,凈利潤同比下滑主要是由于企業對關鍵策略領域的投入增加。換句話說,未來一段時間需要阿里燒錢的業務還有很多,比如淘特、本地生活服務、Lazada等等。
在此背景下,一直在虧損的阿里大文娛還能獲得多少資源,我們不禁要打上一個問號。
(圖片來自阿里巴巴財報)
事實上,在業績承壓、營收增長放緩等重重壓力下,阿里大文娛過去兩年的戰略收縮非常明顯。
去年2月份,蝦米音樂宣告關停,阿里大文娛在在線音樂流媒體市場的話語權進一步降低。同年9月份,阿里創投宣布將其持有的9364.79萬股芒果超媒股份對外協議轉讓,對比當初的入股價浮虧近20億——而此時距離阿里入股芒果超媒才過去不到1年時間。
除了主體企業的對外投資,阿里大文娛旗下幾家子公司的擴張計劃也是命途多舛。以阿里影業為例,早前投資的稻草熊、亭東影業等標的,花費不少但均錯過了最佳投資期,沒有嘗到太多甜頭。
價值研究所翻查的資料顯示,阿里影業2017年入股稻草熊影業,占股15%,但在后者2021年1月成功IPO前便已退股,白白錯過了股價升值的機會。而在2020年以22.9億定增入股的華誼兄弟,更是表現慘淡,其每況愈下的股價讓阿里影業投資虧損進一步放大。
(圖片來自UNsplash)
最新行情數據顯示,阿里影業股價跌至0.8港元,這也是阿里大文娛板塊整體低迷的一個縮影。
眾所周知,馬云對大文娛業務一直十分重視,曾經提出“Health+Happiness”的“雙H戰略”,將大文娛視為實現快樂的直接業務。但阿里大文娛現在的財政狀況并不健康,活得似乎也沒有很快樂。
馬云的雄心壯志,到頭來怎么就淪為了一場長達九年的南柯一夢?
內外交困,阿里還是割舍不下大文娛
阿里大文娛的節節敗退,當然有不少客觀因素的影響。在阿里大文娛業務版圖中,優酷、阿里影業、UC和阿里音樂是四個主要板塊,但其背后的市場近年來都面臨不同程度的下滑——尤其是長視頻和影視行業。
數據顯示,去年三季度愛奇藝凈虧損17.34億,同比放大近48%,環比增長24%,距離盈利遙遙無期。目前最有可能反超優酷的B站,在月活數據、整體用戶規模不斷增長的同時,盈利狀況并不理想。財報顯示,2021財年三季度B站凈虧損為26.9億,較去年同期的11億翻了一倍不止,前三個季度合計47.1億的虧損額也遠超愛奇藝。
至于騰訊,雖然沒有在每一份財報中詳細列明騰訊視頻的盈虧狀況,但從過往數據看虧損還是常態。在2019年首次披露營收數據時,騰訊視頻全年就虧了將近30億。
橫向對比這些競爭對手,優酷的表現也不算太過離譜。
阿里影業則受到疫情和始于2019年的“影視寒冬”的嚴重影響。數據顯示,截止2021年三季度,阿里影業虧損7600萬,較去年同期的1.04億已經大幅收窄,有望實現營收平衡。對比之下,整個影視行業的頹勢更加明顯,萬達影業兩年虧超60億,過去一年除了光線影業跑贏大盤之外頭部影視公司股價基本上全面崩盤。
(圖片來自Pexels)
值得一提的是,在音樂、影視等賽道遇冷的情況下,阿里大文娛也嘗試過追逐短視頻風口,可惜結果差強人意。
早在2017年,阿里大文娛就宣布土豆全面轉型短視頻,并投入20億啟動資金,進行初步布局。隨后幾年,阿里也有許多動作,包括和阿里達摩院合作推出了全鏈路數字版權服務平臺鯨觀,為短視頻提供版權保護服務,以及在淘寶推出短視頻“逛逛”功能等。
但隨著抖音和快手的相繼崛起,阿里,還有騰訊、百度等老巨頭統統敗下陣來,沒有抓住算法推薦爆發的風口成為阿里短視頻業務折戟沉沙的重要原因。
從音樂、長視頻、影視制作到短視頻,阿里大文娛不斷吃下敗仗,大環境惡化肯定不是唯一原因——歸根結底,阿里在經營管理上的缺陷也很明顯。在價值研究所看來,缺乏統一協調的發展戰略、管理層變動過于頻繁,以及對阿里模式的過度迷信,是大文娛業務發展過程中出現的主要問題。
一方面,阿里大文娛板塊的幾個重要產品全都是收購而來,然后被阿里分拆、重整,完全并入阿里生態,彼此之間缺乏磨合,協同作戰效果并不理想。
前面提到的幾個阿里大文娛拳頭產品,優酷土豆、UC瀏覽器是純外部收購,阿里音樂是由蝦米和天天動聽整合而來,阿里影業的前身是被阿里重金收購的文化中國。而在購入這些業務之后,初創團隊大多被擠出管理一線,該有阿里自己人掛帥。
和騰訊的開放式投資戰略相比,阿里對被投資、收購方初創團隊的極端控制力,以及過于強調被收購業務與阿里生態的融入,一直被視為一把雙刃劍。而蝦米音樂、UC瀏覽器等產品的衰落,或許正是阿里模式水土不服的一種表現。
另一方面,阿里對大文娛業務的定位,以及發展戰略都經過多次調整,顯得缺乏耐心和長遠規劃。
這一點,從頻繁變動的管理架構和管理團隊中就可見一斑。
2013年成立之初,劉春寧是阿里大文娛的一把手,也是推動阿里音樂成立的幕后舵手。但在劉春寧由于受賄丑聞下臺之后,楊利東、范馳等阿里高管接連上位,直到后來俞永福親自接管,七年內阿里大文娛三度易帥。在這期間,阿里大文娛還經歷了多次組織架構調整,卻始終沒有找到合適的發展道路。
前面提及的短視頻業務嘗試失敗,同樣跟阿里過于復雜、分散的組織架構有一定關系。
舉個例子。2020年,就在抖音、快手如日中天的時候,阿里通過旗下夸克搜索推出知識視頻產品夸克Z視頻,意欲繼續加碼短視頻業務。但問題在于,夸克屬于阿里創新事業群,而非和短視頻市場最接近、用戶連接最緊密的大文娛事業部。從這個角度看,頻繁的人員和架構調整反倒增添了阿里內部資源調配難度。
當然,阿里也有一件事一直沒有變——無論人員、組織架構如何更迭,阿里從沒想過放棄大文娛這個不爭氣的孩子。
大文娛對阿里到底意味著什么,相信是很多人心中的疑問。在價值研究所看來,經過多年發展之后,阿里大文娛業務架構早已不同往日,基本使命一直都在——爭搶用戶資源與流量入口。
大文娛戰略提出之初,手機瀏覽器、長視頻網站和流媒體音樂都還在繁榮階段,的確為阿里貢獻了不少流量和用戶資源。UC瀏覽器最輝煌的2016-2018年期間,是全球用戶規模最大的第三方手機瀏覽器,月活用戶一度突破4億。如今已經跌至谷底的阿里音樂,巔峰時期坐擁超20%的市場份額,具備和騰訊、網易扳手腕的實力。
毫無疑問,在阿里和騰訊雙雄競爭最激烈那幾年,大文娛是阿里狙擊騰訊的重要棋子。但隨著短視頻興起,優酷、UC等流量入口全面萎縮,大文娛對阿里的戰略意義早已今不如昔,對阿里生態的流量和用戶貢獻率也大幅降低。
不過換個角度講,阿里之所以仍舊舍棄不掉大文娛,還在于重要的戰略防守價值——即便大文娛不能再帶來新增量,保留實力也是很有必要的。
畢竟騰訊還在做文娛,字節跳動也要做大文娛,頭部互聯網巨頭的用戶和流量爭奪戰永遠不會停歇。因此,阿里沒有辦法退卻,只能硬著頭皮繼續頂上。
字節發力,新的“文娛爭奪戰”或將打響
自從成立以來,字節跳動在文娛產業的動作就一直很頻繁。
企查查統計的數據顯示,在字節跳動過去五年的投資版圖中,文娛相關企業獲得的投資數量有三年排名第一,直到去年才被人工智能行業超越。在比較重要的幾個文娛板塊,字節都有了針對性布局。
音樂這方面,去年1月份,字節內測音樂流媒體飛樂,抖音也率先打響音樂版權爭奪戰,年底汽水音樂也開啟內測,媒體還爆料字節將啟動代號“白月光”的十億音樂版權采購計劃。網文領域,字節跳動先后投資掌閱科技、吾里文化、塔讀文學和九庫文學網等平臺。游戲領域,字節有內部孵化的朝夕光年,還收購了沐瞳科技等初創企業。根據最新消息,字節似乎還有意開發一款類似《原神》的新游戲。
(圖片來自企查查)
在價值研究所看來,字節跳動的大文娛戰略,和當初的阿里有許多相似之處。比如兩者都強調大而全,在音樂、影視、網文、游戲等多個領域都有布局;另一方面,兩大巨頭都對流量、用戶有極大依賴性,也都想通過發展大文娛業務搶奪更多用戶入口。
目前,字節跳動還沒有和阿里一樣將文娛從各個重合的業務線中剝離出來整合成單獨的業務集團,但其文娛產業鏈已經基本成型。而且和阿里當初將優酷、UC打造為大文娛業務核心收割流量、用戶的套路類似,撇除流量斷層領先的抖音不說,字節跳動手上還有今日頭條、西瓜視頻等拳頭產品,可以充當整個大文娛業務的核心角色。
另一個不容忽視的信號是,字節跳動過去兩年已經有意推動西瓜視頻轉型,增加更多中長視頻以及原創內容,對標優愛騰芒的意思十分明確。
從2019年引入《亮劍》等全民熱劇,到打包購入BBC、Disco的數百部紀錄片,再到試水付費會員體系,西瓜視頻正活得越來越像標準的長視頻流媒體平臺,字節跳動大文娛布局中缺失的一環,也很有機會被補上。
對阿里乃至騰訊來說,假以時日,野心勃勃的字節跳動必然會成為一個令人膽寒的對手。
去年10月份,阿里大文娛和憑借“洛神水賦”爆紅出圈的河南廣電達成戰略合作協議,旗下的優酷、大麥、阿里影業等子公司都和河南衛視就年底的多臺晚會展開合作,主打國風和傳統文化。與此同時,優酷相繼推出了《中國潮音》、《青春守藝人》等和傳統文化深度綁定的新節目。
從這一系列動態來看,阿里大文娛打算緊跟近年來的熱點,圍繞國風、國潮經濟做文章。也就是說,波折重重、遭遇諸多打擊的阿里大文娛,還在繼續折騰,沒有要停下來的意思。
阿里、騰訊堅守陣地,字節跳動強勢吹響進攻號角,新的“文娛爭奪戰”,或許正在徐徐拉開大幕。
寫在最后
2月5日,蝦米音樂關停一周年紀念日。蝦米的停服,是阿里大文娛進行戰略性收縮的重要節點,至今仍被不少媒體重點挖掘、報道。
然而,在另一條賽道——激戰正酣的春節檔里,阿里影業是《水門橋》、《四海》和《奇跡·笨小孩》三部影片的出品方之一,就連《喜羊羊》的背后都有阿里系淘票票、優酷等企業的身影。按照這幾部影片當前的票房成績來看,阿里可以說是這屆春節檔的大贏家。
一邊衰退一邊繁榮,就算遭遇打擊也不愿放棄,這就是阿里大文娛過去幾年的常態。
成立之初,馬云曾表示要給大文娛11年時間,“這期間不會考慮賺錢”。如今,馬云已經退居二線,大文娛的時間只剩最后兩年,盈利也好、稱霸市場也罷,都仍是遙不可及的夢想。
距離11年之約已不遠矣,大文娛是堅持還是放棄,抑或者是再換一條路,后馬云時代的阿里需要盡快做出決定。
關鍵詞: 馬云都救不了虧了九年的阿里大文娛 時間不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