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消息(記者 徐也晴 視頻 彭俊 及玥):2021年,“元宇宙”火了。“風口”之下,處于爭議旋渦之中的元宇宙在追捧者看來有著不可限量的未來,而在質疑者眼中卻是難以預測的陷阱。究竟什么是“元宇宙”?答案尚無定論,或許還要經歷幾輪“百家爭鳴”才能顯現雛形。為了盡可能理性、辯證看待處在互聯網變革之下的元宇宙,央視網《新聞+》推出系列視頻《聊聊元宇宙》,幫助大家在繁多的信息中梳理要點。
元宇宙的浪潮洶涌而來,全球各行業先后入局。本期節目邀請清華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教授沈陽及其團隊科研助理尹健,從根本上解讀元宇宙為何成為一種新的“趨勢”。
央視網記者:為什么全球會陷入元宇宙狂熱?
沈陽:在移動互聯網領域,至少中國市場基本上接近于到頂了,包括現在Facebook(現稱Meta)用戶也沒有增長了。此外,2020年全球的手機銷量比2019年下降了。從這些角度來看,移動互聯網的發展減慢已經形成一種趨勢,移動互聯網的發展也逐步見頂,這就意味著即便它再發展,也會是一種內卷的形式。
所以,現在各行業就會去探索新的發展空間,換言之,人類從二維交互升級成三維交互到了一個時間節點。
此外,當大家判斷一個平臺有可能成為下一代的主計算或者主交互平臺的時候,方方面面的優秀技術自然而然就會涌向這個平臺。我們明顯看到,當元宇宙的概念從2021年“出圈”后,VR、AR、腦機接口等領域的發展都是在加速的,包括人員的投入、技術的突破。
尹健:我們會發現最近幾年的互聯網,除了短視頻平臺,似乎沒有能夠讓人們感到新奇的體驗了。再加上新冠疫情使得人類在很多時候迫不得已要在虛擬化的環境下進行辦公、交流,我們稱之為人類虛擬化的臨界點。
在這種情況下,首先技術需要有一個新的出口,也就是說,技術發展的同時還需要找到能夠與之契合的新產品;第二,資本在投資的時候也要去選擇一些新的方向;第三,產品迭代的同時還要滿足廣大群眾的“新鮮感”。基于這三個要素,“元宇宙”的出現也就比較合理了。
央視網記者:為什么人們對元宇宙態度褒貶不一,甚至兩極分化?
沈陽:人們使用手機這么多年,其實對技術的要求也是越來越高的。所以,如果用手機發展的成熟度和體驗去要求VR、AR,自然就會感覺到很簡陋。但如果回到像素級別的時代去看今天的VR、AR,可能大家也會覺得還不錯。也就是說,這些技術還需要一些發展時間和空間。
不管元宇宙叫什么,但是它所代表的內涵在未來確實是我們的發展方向。其實也可以把“元宇宙”換成“下一代互聯網”,大家也許就沒有這么多爭議了,但也就不會像現在普及如此之快。這個名字,它具有集聚關注度的正向作用,也有產生泡沫的不好的一面。“宇宙”這個詞包羅萬象,它不可能只有正面沒有負面,我們要辯證地去看待。
要注意的是,當人們過于沉迷“名”的爭議的時候,我們更要看到它的“實”。元宇宙的“實”,是二維升三維,是人從單獨的、孤立的人機交互,轉向人與虛擬人和機器人的三人聯動,然后就是經濟增值,也就是從現在相對來說比較中心化的、平臺化的移動互聯網經濟,轉向對普通人更加有利的元宇宙經濟。
當然,這個過程中有人渾水摸魚,利用元宇宙的“名”來實施一些不當的行為。這里面要警惕的是什么呢?包括打著元宇宙的旗號,基于區塊鏈去發行空氣幣,這個是我們要堅決反對的。
下一期繼續揭秘:為什么說元宇宙目前處于“亞健康”狀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