股價低迷、被罰款、國內競爭加劇,過去的2021年,阿里巴巴遇到了一個又一個挑戰,直觀可見的就是股價的下跌。而昨天發布的2021年第四季度財報,似乎也在印證著外界對于阿里的唱衰。
但需要注意的是,沒有一帆風順的業務,在當下競爭加劇的互聯網環境下,轉身尋求新增長是每家公司都要長期思考的問題。對于阿里來說,巨頭調整更是需要時間,短暫的低迷并不可怕,最重要的是能夠看到未來的潛力。從表面上看,阿里在營收和利潤上沒能帶來驚喜,但剖析業務層面,可以看到,新業務正在起勢,阿里的投入逐漸有了回報。
截至美股周四收盤,阿里巴巴報收于108.93美元,微跌0.72%,這一跌幅要遠小于大部分人在盤前的預估,第二天的港股還微漲了0.38%。
營收增速創新低 中國電商業務“乏力”
從電商起家,阿里的業務早就已經涉及到多個領域。但是,從以往的財報數據來看,電商依舊是阿里營收的主要來源。但最新一季度財報有了不一樣的地方,那就是在增速方面,中國電商業務有些略顯乏力。
數據顯示,阿里巴巴第三財季營收為人民幣2425.80億元(約合380.66億美元),同比增長10%。凈利潤為人民幣192.24億元(約合30.17億美元),同比下滑75%。不按美國通用會計準則計算,凈利潤為人民幣446.24億元(約合90.74億美元),同比下滑25%。凈利潤減少主要由于商譽減值251.41億元,以及股權投資公允價值變動導致的凈收益減少。
10%的營收增速,對于阿里來說,確實有些不合格。在去年三季度以前,阿里的營收增速基本都在30%以上。
其實,營收方面的下滑早已有信號。一方面,是由于阿里本身基數較大,增速看起來并不怎么亮眼。另一方面,如果減去高鑫零售部分,在去年三季度,阿里的營收增速便降至16%。
在最新的財報中,阿里首次按板塊披露組織升級后的業務進展。從體量上來看,中國商業依舊是核心,占比超7成。但是,從增速來看,7%的數據比平均線還要低。
對于中國商業板塊增速的放緩,并不難理解。當下國內市場競爭愈加激烈,各家平臺之間為了搶奪用戶以及品牌,也是不斷進行投入。在去年,阿里巴巴就曾宣布推出一系列降低門檻減免費用的舉措,包括生意參謀免費、降低運費險等,為商家創造更好的平臺經營環境,降低創新成本、提高經營效率。之前,在2021財年結束時,阿里巴巴集團曾宣布,“計劃將2022財年所有增量利潤及額外資本用于支持平臺商家,以及投資于新業務和關鍵戰略領域。”
不過,阿里的投入也在逐漸獲得回報。比如對淘特以及淘菜菜上的投入。數據顯示,第三財季,淘菜菜實現了季度GMV環比30%的增長。淘特也擁有了2.8億的年度活躍消費者,環比增長3900萬,支付訂單量也同比增長超過100%。伴隨著時間的推進,阿里在新業務上的投入正在反哺整個集團的增長。
云計算持續穩健 本地生活板塊表現搶眼
作為阿里集團第二個收入板塊,云計算業務在第三財季繼續穩健發展,實現20%的營收增速發展,經調整EBITA利潤1.34億元,連續五個季度盈利。阿里方面表示,阿里云的收入組成正在逐漸多元化,其中來自非互聯網行業的客戶收入貢獻正在穩步上升。
值得注意的是,本季度餓了么、高德、飛豬首次以同一矩陣入列阿里集團財報,標志著阿里的生活服務板塊的新隊形進一步確立和深化。從營收增速來看,本地生活板塊27%的數據也是位居集團的前列,收入占比也是提升了1個百分點。經歷過調整和整合后,本地生活板塊業務之間的聯動以及效率也在不斷提升。
數據顯示,2021自然年,阿里生活服務板塊的年度活躍消費者達到約3.72億,單季凈增長1700萬,生活服務訂單量季度同比增長22%。2021年國慶假期,高德創下了日活躍用戶超過2億的紀錄。
除此之外,包括菜鳥以及國際業務也是如此,在第三財季有著不錯的表現。數據顯示,菜鳥季度總營收同比增長23%達196億元,外部收入占到67%。菜鳥物流主要增長來自為國內商家、消費者提供的履約及增值服務,以及跨境及全球服務中來自第三方商家的收入增長。
在財報后的電話會議上,阿里CEO張勇也是表示,阿里巴巴目前業務的發展,已經是一個多業務引擎驅動的發展。無論是菜鳥,還是本地生活公司餓了么,都已經超越事業部的編制,形成獨立公司的運營方式,面向未來我們也會更多地推進這樣一些業務的公司化運營,在需要的時候引入多元化的投資,來推進市場進程。張勇的這番話,意思也比較清晰明了,菜鳥和本地生活事業部未來或許都將會帶來更多的可能。
修煉內功 阿里的轉型更需要耐心
第三財季的財報,在數據上可能并不是很好看,但是也給外界傳遞了阿里轉型變革的決心。不同于20年前的傳統電商時代,阿里的競爭對手正在變多,也正在變強,除了要與京東、拼多多等同臺競爭外,抖音、快手等新平臺的強勢崛起,也讓阿里有了危機感。換句話說,傳統的電商模式已經不能夠滿足消費者的需求。
從業務層面,可以看到,阿里也在不斷嘗試,但核心沒變,仍是圍繞著消費者來展開,聚焦用戶體驗。從數據來看,新業務也正在有所起色,淘特等在下沉市場的開拓,讓阿里在用戶數上有了新的突破。第三財季,淘特單季度用戶增長3900萬,相比較下,中國商業業務整體單季度才增長2000萬,而這也意味著阿里在其它業務上用戶的流失。
對于阿里來說,除了拓展新業務,仍需要在淘系傳統業務上深耕,這是核心陣地。日前,天貓自營業務“貓享”已經上線,未來有可能會成為對抗京東的利器。從平臺到自營,這是阿里在新消費時代下的新選擇,也是以消費者為出發點做出的改變。張勇表示,無論是直營還是平臺的模式,能夠服務好消費者是最重要的,我們都希望能夠為商家服務好他們的消費者,不僅是售賣產品,同時能夠推廣他們的品牌,能夠建立和用戶的連接。
對于阿里這樣的經濟體量,轉型的路上難免會受到質疑,走的每一步也都要比同行更“重”。但往往越是這個時候,越急不得,不能追求短暫的數據,更需要耐心等待長遠的回報。
在新的政策環境下,大多數互聯網公司都要重新思考規劃自己的路徑。或許,二級市場對于阿里的轉型是急于見到成果的,但大象轉身更需要穩,阿里自己不能焦慮,紅利見頂后,未來比拼的就是精細化運營能力。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