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六月,SpaceX 收集了對 Starlink 衛星互聯網感興趣的用戶報名,據公司透露,短短兩個月內全美有“近 70 萬人”申請。
上周,一名參加 Starlink 小范圍內測的美國用戶,在網上公開了官方給他發的邀請郵件。
有意思的是,SpaceX 給這項測試服務取了個有點胡鬧的名字:Better Than Nothing(總比沒有好)。似乎是想讓第一批內測用戶降低期待。
據郵件上的說法,“總比沒有好”預計未來幾個月網絡數據傳輸速度達到 50Mb/s 至 150Mb/s 之間,同時網絡延遲控制在 20ms 至 40ms。
舉例參考,10M 寬帶下載一部高清電影大約需要 1 小時,200M 寬帶需要 8 分鐘,而千兆寬帶只需要 16 秒。而在延遲方面,當前的 4G 網絡延遲在 20ms 以上,而 5G 網絡的理論網絡延遲是 1ms。但 SpaceX 表示,“偶爾會連接不上網絡”。
另外,這項服務并非免費。用戶首先需要花費 499 美元購買戶外天線和路由器,之后每月支付 99 美元服務費。
在 Twitter 上,已經有用戶曬出了“買家秀”,天線就像一個被支起來的 UFO,路由是一個多面幾何體。
配套的 Starlink App 目前已上架 App Store 和 Google Play,用戶根據應用上的指示安裝即可。
其中,Starlink 要求戶外天線必須裝在空曠的地點(比如屋頂),且天線朝向無遮擋物。
更有意思的是,有網友扒出了隱藏在 Starlink 測試版中的消費者服務條款。其中一條提到,火星為“自由星球”,火星殖民地不會承認地球法律。這中間又有什么聯系呢?
Starlink 并非慈善項目
早在 2015 年,馬斯克就提出了建設全球衛星互聯網的計劃。到了 2018 年 3 月,SpaceX 獲得了 FCC 對 Starlink 項目的批準。
SpaceX 計劃在 2025 之前在 3 個軌道上先后部署全部 1.2 萬顆衛星:首先在 550 千米軌道部署約 1600 顆,然后是在 1150 千米軌道部署約 2800 顆 Ku / Ka 波段衛星,最后是在 340 千米軌道部署約 7500 顆 V 波段衛星。
據 SpaceX 的說法,衛星組網可以實現大面積、無死角的信號覆蓋,而不像電磁基站會受各種障礙物的阻擋;除了信號廣之外,衛星網絡的理論速度也比傳統網絡更快。
未來 Starlink 衛星網絡中的每顆衛星都會通過激光連接到其他四顆衛星,使信號能夠在真空中以光速的方式傳輸,比傳統光纖的速度快將近 50%。而這整個計劃預計需要投入約 100 億美元。
到去年十月,馬斯克成功通過 Starlink 發送了一條 Twitter:“哇,成了!”(Whoa, it worked!!),并表示已能提供天基互聯網服務。
截至現在,SpaceX 已經完成了 16 次 Starlink 衛星發射任務,就在 10 月 24 日還剛送了一批衛星上天,現在在軌的衛星數量已經達到了 860 顆。
這些衛星雖然遠遠不足以覆蓋全球,但已經能夠為美國西北地區提供網絡服務。目前 SpaceX 也正在與華盛頓州偏遠地區的組織展開合作。公司目前還正在以每天 6 顆的速度制造衛星,以每月 2-3 批的速度部署衛星星座。
在 Starlink 的應用說明里,官方表示服務在 2021 年將迅速向全球市場推廣。目前來看,美國其他衛星寬帶運營商的收費劃分了很多資費等級,且一般有流量上限,而“總比沒有好”收費無劃分,且沒有說明是否有使用上限。
以美國 Viasat Unlimited Silver 25 套餐為例,月費 100 美元,帶寬只有 25Mbps,而且還有 60GB 的數據封頂。從紙面上看,Starlink 優勢明顯。
Starlink 前期一直掛在嘴邊的“讓全世界的人都能接入互聯網”的口號,讓不少人認為它是一個公益項目。但 SpaceX 作為商業公司,賺錢才是第一要務。
Starlink 在前期的使用場景主要是服務于人口密度比較低的偏遠和欠發達地區。由于在這些地方鋪設地基互聯網的成本極高,且用戶偏少,衛星互聯網方案成了補充方案。
這種方案提供的是“從無到有”而非“從有到好”的體驗,所以“總比沒有好”或許還暗含著這層意思。
以同類運營商為例,ViaSat 在美國有 60 萬用戶,再加上商業服務和政府訂單等項目,2020 財年的收入達到了 45 億美元左右。據《華爾街日報》此前預測,到 2025 年 Starlink 用戶將超過 4000 萬,帶來的收入可達 300 億美元。
而今年 6 月,SpaceX 宣布與美國軍方達成協議,使用 Starlink 衛星群為美國陸軍進行通信測試,美國空軍和陸軍已經在積極探索應用,未來或有數萬顆衛星支持作戰。
去年馬斯克說過,SpaceX 做商業發射每年的收入最多 30 億美元,而做衛星互聯網的話能賺到 300 億美元。他還表示,“我們相信可以利用 Starlink 獲得的收入為星際飛船項目提供資金。”
終點是去火星當總統?
更有意思的是,Twitter 用戶 Whole Mars Catalog 扒出了隱藏在 Starlink 測試版中的消費者服務條款。
這條名為《管理法律》(Governing Laws)的條款層,SpaceX 不會遵守地球和月球以外的國際法,而是采用“建立在誠信基礎上”的自治原則。簡單來說,就是他們認為火星是“自由”的,火星殖民地不會承認地球法律。
在這些條款被扒出之前,SpaceX 公布了要在火星周圍建造大型衛星互聯網的計劃,以及在火星上建立不依賴于地球、能夠自給自足的城市。SpaceX 表示,Starlink 在地球和月球上的服務將遵守美國加州制定的法律,但在火星或其他殖民航天器上,它不會承認任何基于地球政府的主權。
另外,SpaceX CEO Gwynee Shotwell 還說到,Starlink 是為了未來人們在火星上溝通用所打造的基礎設施,“當我們把人們帶到火星時,他們需要一種能夠互相溝通的能力。事實上,我認為在火星周圍建造 Starlink 這樣的網絡更加重要。”
而馬斯克手上還有奔赴火星的星艦計劃與商業載人航天計劃,Starlink 計劃或許可以看成是后兩個計劃的“基礎設施”,有了 Starlink 的落地,馬斯克將地球居民送到太空旅游以及太空采礦的夢想便可更快實現。
馬斯克最近宣布,他正為 2024 年首次火星之旅廢寢忘食,載人飛船現在是 SpaceX 的“首要任務”,在過去的幾個月里,員工被要求加快進度。馬斯克的目標是最終將 100 萬人送到火星上生活,這要求他們每天發射 3 次航班,或者每年發射 1000 次航班(每個航班上搭載 100 人)。
但目前,Starlink 也面臨著一些挑戰,其中,天文學界已經開始質疑海量衛星入鏈的安全性。最開始,SpaceX 計劃部署 1.2 萬顆衛星,但據國際電信聯盟(ITU)的最新文件,SpaceX 計劃多發射 3 萬顆衛星。作為對比,目前地球軌道上共有約 2000 顆工作衛星。
哈佛-史密松天體物理學中心的科學家 Jonathan McDowell 發現,Starlink 已經發射的 800 顆衛星中,可能已經有 3%,也就是超過 20 顆衛星已經失效,既不能接受地面控制,同時也無法變軌。
雖然 3% 的失效率是正常的,但可怕之處在于 Starlink 計劃發射的數量達到了駭人的 4.2 萬顆。按照目前的失效率,如果全部發射將會產生至少 1000 顆“死星”。
根據計劃,Starlink 的衛星將在壽命終結后,由發動機反推降低軌道進入大氣層安全燒毀。但如果衛星失效,不能受地面控制的話,就有可能“游蕩”在軌道上,并最終有可能與其他衛星相撞。
但 SpaceX 似乎堅持“以量取勝”。Starlink 計劃開始后,SpaceX 每次申報都是上千條軌道,而國際衛星分配軌道的原則是“先申報先使用”和“后來讓先來”。
換句話說,Starlink 只要軌道申報成功,即便衛星還沒發射升空,別人也無權再使用了,后申報項目也不能與之前申報項目產生沖突。
如此一來,低軌區域里幾乎將被 Starlink 衛星軌道布滿,不但意味著低軌軌道資源越來越稀缺,類似的項目想要規避 Starlink 軌道也將變得越來越難,而且要付出更多的額外成本?;蛟S,Starlink 真有“占道”的嫌疑。
在 Whole Mars Catalog 發了 SpaceX 在火星不承認地球法律的那個 Twitter 后,和巴菲特進餐的孫宇晨轉發稱“馬斯克,火星共和國的總統”。那么,“占道”是為了實現星際壟斷,再重建一個新的國家嗎?
或許,人們之后邁上火星的土地,彼此心照不宣地輸入網絡密碼。因為,“總統”曾經在 Twitter 上說過,“衛星的 Wi-Fi 密碼是『火星人』(martians)”。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