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課后服務的“遍地開花”,緩解了雙職工家庭“放學后沒人接娃、帶娃”之難。
課后服務“免申即享”,家長只要在“隨申辦”指尖點一點即可預約;“少年詩人”齊聚一堂,學生們在40多個社團攤位前交流拍照,陽光燦爛的周五午后,校園內既有“春耕成詩”,又有“游園鬧春”;一墻之隔,墻內是校園,墻外是“護苗園”,同樣是周五午后,與學校“貼隔壁”的街道圖書館傳出孩子們的歡聲笑語,春意“呼之欲出”……
2021年下半年以來,楊浦課后服務從小學逐步向整個義務教育階段延伸,實施“5+2”(每周5天、每天不少于2小時)模式。截至目前,已實現小學初中學校全覆蓋、學生愿留盡留全覆蓋、工作日全覆蓋。
(資料圖片)
從課后服務到“課后育人”,
在楊浦,“課后”不僅限于
“課之后”的具體時間段,
服務不斷迭代升級,
可持續、高質量開展,
讓孩子們的“課之后”盛放“春之花”。
指尖點一點,“免申即享”
市民朱女士的孩子在楊浦區滬東外國語學校讀初三,之前報名課后服務“要先將表格填好給老師,老師手動統計名額后再跟我們確認,協調參與服務的時間”,近日,體驗完楊浦創新推出的課后服務“免申即享”后,她告訴記者:“現在都不用去線下,只要在手機上找到孩子的學校,看一下信息是不是正確,點一下確認報名,就知道自己有沒有預約成功了。”
此次上線的課后服務“免申即享”,家長只需通過“隨申辦”APP-楊浦旗艦店,進入“楊浦課后服務”填報一次完整的信息并提交即可。之后每月報名,系統都將自動復用該信息,實現“免于填寫、一鍵確認”,且進入課后服務學校列表首頁,點擊右上角“我的預約”可隨時查詢。
據了解,原先楊浦各校課后服務報名,主要采取兩種方式:學校線下發放紙質報名表,家長填完后交由班主任匯總;班主任通過線上班級微信群發報名通知、要求及報名表,家長填完后回傳給班主任匯總。這兩種方式給教師在統計人數、工作管理上增添了不少操作流程,也容易出現信息統計遺漏的問題。
現在,各校教師可通過工作管理后臺,直接查詢、統計學生報名情況,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此外,家長報名成功后,如發現有誤也可在截止時間前取消。目前該項服務每個家長賬號最多可添加三位學生報名信息,已覆蓋楊浦中小學96所,71350名學生。
這兒“春耕成詩”,那兒“游園鬧春”
“屋檐下不時落雨,是昨日春雨綿綿,晴日驅散朦朧,暖陽初現天際……”
古有曲水流觴,今有春耕詩會。3月31日下午,上海理工大學附屬實驗初級中學的禮堂內,古琴聲流淌而出,幾個藍衣黑裙的少女站在臺上,帶來一首《春日組詩》。綿綿的春雨、依依的垂柳……春日美景仿佛躍然眼前。
當天,在楊浦區復旦實驗中學教育集團舉辦的春耕詩會上,來自復旦實驗中學、同濟初級中學等學校的“少年詩人”齊聚一堂,抒發情懷。
記者了解到,春耕詩會已連續舉辦了三屆,本屆主題為“心向中國夢,奮犁正當時”。現場的詩歌朗誦表演,從創作到編排,都由孩子們在老師的指導下自己完成。
“青春是哪班模樣?我說,青春如火,那竄動的火苗激勵我們無懼無畏,哪怕前路荊棘叢生。那閃爍的光芒指引我們無怨無悔,縱使前方泥濘坎坷……”這是楊浦初級中學學生帶來的《青春的模樣》。
“我在寫《青春的模樣》時,最滿意的一句是‘愿以吾輩之青春,捍衛盛世之中華’。”楊浦初級中學學生陳一逸說,“我希望傳遞出一種積極奮進、樂觀昂揚的精神,呼吁青少年為祖國作出自己的貢獻。”學生徐藝萌告訴記者,每個少年都有自己的夢想。“我們現在還小,要努力學習,將來長成對社會有用的人。”
“一年之計在于春。我們的春耕詩會,實際上是對孩子們的一種激勵,希望他們能心懷祖國的復興之夢,珍惜青春,砥礪奮進。”上海理工大學附屬實驗初級中學黨支部書記陳前表示,“我們很高興地看到,孩子們的詩歌滿懷熱忱,呈現出飽滿的青春面貌。”
同樣的時間段,這兒“春耕成詩”,那兒“游園鬧春”。
3月31日下午,放學鈴聲剛在控江中學響起,學生們就從教室蜂擁而出。操場、體育館、圖書館、食堂、文創中心,隨處可見孩子們的身影。
在這個陽光燦爛的周五午后,2023控江中學春日游園會熱熱鬧鬧地開始了。BC 商賽社、柳葉醫學社、唱游翻唱社、創業社、天文社……游園會以“萬物欣榮·不負春光”為主題,分為兩個表演區和一個社團游戲體驗區,學生們在40多個社團攤位前交流、拍照、蓋章。
在控江中學,流行這樣一句話:“不會‘玩’的學生不是好學生”。 秉持“自主發展教育”的辦學理念,學校為學生們提供了充分的平臺,組織開展了豐富多彩的課余活動。
“每個人的天性都是好玩的。而控江中學的‘玩’其實是把‘學’的實質融入‘玩’的形式中,營造輕松的學習氛圍,我們得到了更多的自主體驗,學到了傳統課堂中無法學到的東西。”“柳葉醫學社”的高一學生小王說。
墻內是校園,墻外是“護苗園”
一墻之隔,墻內是校園,墻外是“護苗園”。
“切西瓜”破冰、“移形換步”、“沖鋒陷陣”,一個個名字酷炫的小游戲,在五角場街道圖書館少兒活動室接連進行,30多名學生正在專業老師指導下,體驗青少年公益體適能課程……周五放學后,熱鬧了一天的五角場小學逐漸安靜,與之形成強烈反差的是“貼隔壁”、傳出陣陣歡聲笑語的五角場街道圖書館。
五角場街道“快樂吾家護苗園”項目,于3月重啟。每周五放學后,五角場小學學生都在老師的帶領下,到一墻之隔的街道圖書館樂享課后時光。
“我剛剛交到了幾個新朋友”“這里上的課很有趣,等父母來接的時間也不會無聊”“有老師看著很安全,還可以指導我做作業”……這樣的課后服務深受孩子們歡迎。
據悉,本學期的“快樂吾家護苗園”項目將持續至6月,每個月都有不同主題的課程。授課教師由街道精心篩選,內容涵蓋德智體美勞各方面。活動的設計者、圖書館工作人員汪海燕表示,3月的課程主題是運動和科普,希望孩子們在游戲過程中,既學習體育運動項目、奧運等相關知識,又能強身健體。
“街道提供的課后服務課程非常豐富,孩子們都很喜歡”,五角場小學一位教師告訴記者,“‘快樂吾家護苗園’是學校家庭社會協同育人的實踐。在‘雙減’的背景下,利用課后服務的時間段,將育人工作延伸到社區,將‘五育’融入課后服務。學生在活動中認知、實踐中體驗、探索中學習,既滿足了多元發展的需求,又豐富了學習路徑,提升了學習品質。”
據了解,2021年,街道就與學校合作啟動了“快樂吾家護苗園”課后托管項目,以緩解學校托管壓力,解決放學后學生看護問題。街道牽頭策劃,學校積極配合,很快就制定并落實了活動方案:每周五下午3點至5點,街道圖書館單獨面向五角場小學學生開放。這個時間段內,街道組織開展豐富多彩的課程,學校派出專職教師對學生進行安全看護、提供簡單的作業輔導,圖書館工作人員則引導學生進行閱讀。有延時看護需求的家庭可在線上提前報名,根據自身情況選擇參加。
街道提供公益課程資源,圖書館提供場地人力,“校社聯動”“館校聯動”的育人格局正在形成。
“三公里課后服務圈”生機盎然,春意“呼之欲出”
為促進課后服務可持續、高質量開展,楊浦各中小學結合校情制定了個性化的“學生校內課后服務工作”實施方案。楊浦還積極整合區域內高校資源,引導大學生志愿者變身“小老師”,走進中小學教室,為孩子們提供輔導和趣味課堂特色內容,填補了中小學課后服務的“時間差”。
在昆明學校小學部,每周都有大學生志愿者以走班形式,將特色課后服務內容送到不同班級。在這些“小老師”正式走上講臺前,學校對他們進行了兩輪崗前培訓,確保服務質量;三門中學引入了上海財經大學、上海體育學院等高校的特色課程資源,提供近30個課后服務項目。每周,上海財經大學數學學院學生協助三門中學教師,組織開展小團式學科基礎性知識個性化輔導,上海體育學院開設的武術和花樣跳繩,深受學生歡迎;鐵嶺中學則與同濟大學創意設計學院合作推出“口袋花園”科普課程,孩子們在阜新路社區共創空間親手栽花,讓社區散發屬于自己的芬芳。
2023年起,市教委將民心工程“小學生校內課后服務”升級為“義務教育學生課后服務”。相比過去,“義務教育課后服務”民心工程,將在四方面拓展和深化:一是從小學生擴大到義務教育階段學生;二是更加強調提高活動質量,增強課后服務的豐富性和互動性,提升課后服務的育人價值;三是體現校內校外結合,豐富學生的社會實踐體驗;四是注重引入校外優質資源,推動優秀的文化、體育、科普工作者等進校提供課后服務,拓展課后服務資源。
據悉,上海還以推進落實“雙減”部署為抓手,強化協同育人,著眼打造“三公里課后服務圈”,整合用好校內外資源,支持課后服務進社區、進場館、進企業。
編輯:張辰霏 奚宇軒
*轉載請注明來自上海楊浦官方微信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