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圖片)
根據用人企業招聘崗位需求,有針對性地虛構偽造學歷證明、工作履歷和過往業績等材料,將自己精心包裝成“完美應聘者”,入職后卻消極怠工,甚至在多個企業同時就職,以此套路騙取工資底薪。近日,上海警方破獲一起“套路應聘”詐騙案,涉案金額達5000多萬元。
以往的花式招工,上當的都是應聘者。這回上當的是用人企業,可算是“破天荒”的事情?,F實中不少人為了能夠順利求職,會有美化職業經歷的傾向。但這并不意味著可以捏造事實,編造出并不存在的履歷。履歷造假不僅是欺騙、品德失格問題,嚴重者還要被追究法律責任。這是每一個求職者行走社會,應該遵守的行為底線。
從這起“套路應聘”案例看,受騙上當的企業竟然有300多家,教訓不可謂不深刻。某種程度上,這是對企業過于看重求職者履歷的一次反噬。
不可否認,大部分企業招聘員工,對求職者的了解,首先來自于他們自己呈報的履歷。求職者的受教育程度,曾經供職的機構,擔任過的職務和崗位,都是非常重要的錄用依據。而對求職者的實際能力如何,必須經歷三個月或是半年的試用才能得到相應結果。這個時間差,恰恰給騙子設置騙局留下了空間。
所以,履歷的真實性不能簡單依靠求職者的覺悟,企業也要擔負起查核的責任。除了在招聘過程中嚴格把關,恐怕還要有更加明晰的用人標準,破除過于看重“完美履歷”的人才觀。詐騙團伙之所以能夠得逞,在于他們深諳一般企業的錄用規則。偽造自己有大廠工作的經歷,包裝成銷售冠軍的“完美員工”,企業往往會一眼相中。因為很多企業的用人觀念就是:履歷就是能力,能力就能提高業績。而且企業省去了人才培養的成本,何樂而不為?
警方還在偵破中發現,陷入騙局的企業,大部分沒有為員工及時交納社保。以至于團伙中的多個成員,同時在多家企業任職而不被發現。企業規避社會保障責任,以為減輕了負擔,實際上是給自身埋雷。企業也因短視思維,見利忘害,最后聰明反被聰明誤。
總而言之,這起案件,暴露出的問題是多方面的,值得社會各方反思。也提醒企業,有必要改變狹隘的用人觀念,過于看重履歷顯然是不夠的,事實上,“完美員工”是不存在的。
“轉載請注明出處”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