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術是一種語言嗎?
或者,疏離于主流審美的藝術等同于某種方言嗎?
(資料圖)
在這個名為《方言》的畫展中,展出了一些很獨特的音頻作品。其中一個音頻是用方言吟唱靈歌。藝術家陳久雙說:“這些歌曲伴隨著童年的成長記憶,每當生病或不舒服的時候,奶奶就會用方言唱起這些安慰、醫治之歌,反復吟唱,就像搖籃曲。”
展廳現場
第二個是陳久雙用地方語言(溫州話永嘉場口音)朗讀的兩處與方言有關的文本。一個文本關于語言的變亂、分裂,也就是關于方言開始出現的敘事,另一個文本則是關于方言重新“合一”的敘事。
展廳現場
4月15日,陳久雙個展“方言”在悅·美術館舉辦,展覽由張宗希策展,展出了藝術家陳久雙的一組肖像畫作和音頻作品。其中,肖像畫創作于十年前的杭州,聲音和裝置則形成于近期。
陳久雙,藝術家、藝術批評人。曾就讀于清華大學,獲哲學博士學位;曾任教于中國美術學院(2007-2016),先后在牛津大學(2018)、香港ISCS(2022-2023)做訪問學人;作品曾參加芝加哥國際現當代藝術展、中國現代油畫大展等展覽。現工作、生活于香港、杭州。
聲音和圖畫同時是展覽“方言”的主角。除了那些用方言吟唱或朗誦的迷人的音頻作品,此次展出的畫作也頗具視覺沖擊力。
陳久雙 《黑眼睛》 紙上丙烯,60 × 73 cm,2013
陳久雙 《紗巾》 布面油畫,40 × 30 cm,2014
它們如同在顏料或泥土或者沼澤里浮出的圖像,輪廓模糊、神色迷離,卻有一些十分具象的名字《黑眼睛》《綠發》《紗巾》《白口罩》……陳久雙坦言:“我畫的時候沒有預設過這些形象的性別、年齡、膚色和人種。‘他’或‘她’是在某一個時刻突然浮現在畫面上的,我只是用手頭可用的材料和工具,讓這些形象‘穩固’并‘朗顯’出來。之于我,這些形象既像天使那樣陌生,同時又像鄰舍那樣熟悉且親切。”
張宗希則認為,“陳久雙繪畫作品里的人物都有著不同程度的出離狀態,甚至有著非愉快的情緒,卻并非低迷”,這些形象共同的特點,就在于“每一個人都在沉思、注視或被注視”。
“他們”似乎在迎接或遭遇著荒謬和畸形之殤,似是在卑微與痛苦中呈現的榮光,又似在自我的放棄和頃空中打破沉默的黑暗,像是一位又一位的身邊之人,又像一個又一個的他者。異質化的形象通過藝術家之手之思躍然畫布,疏離,卻又有當下的代入感。
陳久雙 《黃皮膚》 布面油畫,80 × 100 cm,2015
陳久雙 《綠發》 布面丙烯,80 × 80 cm,2014
從一個小鎮青年到美院教師,到清華博士、牛津學者,再到近期的香港生活,繪畫或寫作,創作或研究,陳久雙的藝術生涯起伏跌宕,這些作品亦耐人尋味。
陳久雙將方言看作一種不經意地“暴露”自己的身份、地域、階層或族群的言說,“然而,對主流、標準化語言的偏移、離散,常常使處于邊緣地位的方言者啞口無言。”他說:“方言就是他者的語言。”
展廳現場
展廳現場
展廳現場
張宗希似乎對于方言有一種更加樂觀的認識。將這兩個字拆分開來,方言“可以是地方、方向、方法、標準或方才,也可以是方言、寓言或預言,方外人之言或檻內人之言;新與舊,行與思,自我與他者,由衷,開闊,從未缺席的表達,一次集中的展現。”
展覽持續至4月30日。
南都記者 黃茜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