趁著“前端已死”這個話題還有點熱度,我想再好好聊聊這個話題。社區里怎么只有前端已死的論調,后端、DB、運維、連原生開發還在好好“劃水”。前端卻發出了哀嚎:前端已死,找工作好難啊。
(資料圖)
前端技術精微淵深,除了基礎的 HTML、CSS 和 JavaScript 技術外,還涉及前端框架、UI 庫、自動化構建工具、代碼管理工具等等。這些技術并沒有死,反而生態圈愈發健壯。
前端很難嗎?
這是一道找罵題,因為一旦答不好就會被前端開發人員群起而攻之。直接說吧,前端不難,只有一堆賣課的還在嘴硬。但前端的技術范圍很廣,WebGL、AR、VR、Serverless、跨端編譯、WASM、微前端……等等太多了,但表示“前端已死”的那些人,其實默認是代指那 90% 天天寫業務的人。
除了上面那一堆酷炫的名詞兒,我再來列一些實在的東西:性能優化、響應式設計、跨瀏覽器兼容性、無障礙、工程化、組件化……都是前端非常基礎的技術,但是我相信仍然有 50% 以上的前端對這些基礎的東西不怎么了解。
如果你還是要罵,但我還是堅持我的看法,前端真的不難。
總的來說,前端不難,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技術棧:前端開發主要使用HTML、CSS和JavaScript等技術,基于這些語言有一些框架,比如React、Vue,這些技術相對容易學習和入門。
學習曲線:前端開發的學習曲線較為平緩,新手可以很快地掌握基本的前端技能。
問題復雜性:前端開發主要處理用戶界面和交互,問題的復雜性相對較低。
負責范圍:前端開發只需關注瀏覽器端的展示和交互,負責范圍相對較小。
錯誤影響:前端開發出現錯誤時,通常只影響用戶界面和交互,后果相對較小。
前端始末與低代碼
前端確實沒死,但在走下坡路。前端、frontend,這個詞其實出現的挺晚,以至于很多人到現在還是用Web 開發來稱呼這個崗位。
Web 開發是從 1996 年 CSS 在 IE3 中受到支持開始的,國內的Web 技術喜歡從頭構建一些東西,各種造輪子,世界的 Web 更喜歡用一些通用技術來減輕整個行業的成本,比如網站構建工具、低代碼平臺,其實目的都是為了取代 Web 開發人員。
低代碼強調的是開發效率,作為一個前端,其實很少人會去想如何提升研發效能這個問題,這個問題已經不局限于開發了,而是提升整個團隊甚至整個公司的檔次。
這里非常推薦大家試試JNPF快速開發平臺,這個平臺依托的就是低代碼開發技術原理,因此可以改善傳統開發交付周期長、二次開發難、技術門檻高的痛點。另外,在JNPF后臺提供了豐富的解決方案和功能模塊,大部分的應用搭建都是通過拖拽控件實現,簡單易上手,在JNPF搭建使用OA系統,工作響應速度更快。
開源項目推薦:JNPF
低代碼類的工具確實是 Web 開發崗位的殺手之一,但它們還不夠強,還不足以真正對 Web 開發人員造成巨大的殺傷力。
AI 與 GPT4
GPT4 可以通過網站的手繪草稿生成出功能齊全的網站,甚至附帶了 JS 的功能。從那時候我意識到,這次或許會不一樣了,它足以殺死一些 Web 開發人員。
我可以通過 AI 來完成非常多復雜的工作。比如一個詞云組件。我先告訴它我的需求,它會把詳細的代碼提供出來,并附帶說明。如果有紕漏,我會反饋給它,讓它繼續修改,最后就可以得到一個詞云的效果。
最重要的是,整個過程不足兩個小時,但是你讓一個從業4-5年的前端開發人員,起碼需要10小時以上,我的主觀感受就是這樣,技術員一定會被AI嚴重威脅。
AI 對技術的影響是什么?
我對 AI 是抱有樂觀態度的,畢竟物競天擇、適者生存。
蒸汽時代來了,車夫還在。電動時代來了,木匠還在。數碼相機出現了,攝影師還在,AI 殺不死前端,但前端一定沒有以前好過了,現在學習前端技術的性價比大不如以前了。也希望時間能夠證明我是錯的,這樣還能給大家留一口飯吃。
總結
前端未死,前端技術仍在,市場凋敝,崗位要求變高。即使前端開發這個崗位半死不活,仍然比大多數普通崗位更有優勢。去擁抱新時代吧,成為一個帶著 AI Buff 的技術員!潮水終會退去,只有那些真正會游泳的才能繼續在大海中徜徉。與其自怨自艾,不如不破不立,脫離這個群體,才能做到起死回生。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