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圖】
原標題:不一樣的“花期”都值得祝福
近日,有媒體以“我從高職畢業,當了清華老師”為題,報道了陜西姑娘邢小穎以專業排名第一的成績從高職院校畢業,最終成為清華大學實踐教學指導老師的故事。
在一些人眼里,高職畢業生與清華老師,兩種身份懸殊。這種差異,引發了一些疑惑:“高職生教清華學生,真的行嗎?”
深耕在各院系、學科的專業教師,這是人們并不難理解的一類老師。邢小穎當上的實踐教學指導老師,區別于此,它頂著的是“實踐教學”的特質。從相關信息來看,實踐課程是高校學生培養計劃的重要教學環節之一,清華大學吸納像邢小穎這樣的年輕人進入校門,執起“教鞭”、甘當“紅燭”,基于對一個人不同于學術型老師的專業判斷。這樣的年輕人帶著積淀成為老師,源自承認與能力的相互確認,源自有所需、有所給的牽手。
有人從中看到了勵志,有人從中讀出了感動。應該說,這都是正常的情感釋放。但平靜地去看這個故事,它激勵人,但不是激勵人去復制出邢小穎的人生,它感動人,不是讓人感動邢小穎給高職生爭了一口氣。人和人之間是如此的不同,在教育現實中,高職生和其他大學生畢業生之間,仍然程度不一地接受著社會的差異化打量。
高校的實踐教學指導老師數量是有限的,邢小穎們也是有限的。這個故事帶給人的思考,是這樣的年輕人選擇了這樣一條路,通過自己的辛苦打拼,走得堅實、踏實。看看邢小穎說的話:“講不好就在廠房里哭,哭完再繼續講”“空閑時去蹭課,看有經驗的老師傅如何講”……所謂的光環背后,是一條伴隨著汗水與淚水的路。自然界,不同種類的花,花期是不一樣的。每個人通過奮斗,事業的花期也不一樣,這樣的“不一樣”,都值得祝福。(關育兵)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