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時尚巨頭,最近算是被中國人教訓了。
最近,H&M宣布三里屯旗艦店到期后將停止運營,這是它在國內最大的一家旗艦店。
這幾年H&M一直在關店,過去兩年從479家減到360家,這次關店,很多人紛紛表示“情理之中”。
(資料圖片僅供參考)
另一個巨頭優衣庫因為縮小女裝尺碼,被人吐槽販賣身材焦慮,“明明是標準身材,買衣服卻只能買大碼。”
外國快時尚巨頭一落難,起碼還會上熱搜,然而有一家中國快時尚品牌,慘到快退市了還沒什么人關注。
這個被稱為“中國優衣庫”的最慘企業,叫做搜于特。
不光三年虧了70億,旗下的牌子也早已不見蹤影。
公司乍一聽名字挺奇葩,很多人可能沒聽過,但它旗下的品牌潮流前線,曾經火遍了大街小巷。
謝霆鋒、宋慧喬、黃圣依等一眾明星都來撐腰,在當時的廣東年輕人眼里,去潮流前線買東西,就是最潮的事。
在當時的三四線市場,潮流前線幾乎一家稱王,美特斯邦威、森馬都打不過它,干到全國休閑服裝品牌第二,創始人馬鴻意氣風發地喊出,“所有的一切都要圍繞著消費者的需求來!”
賺錢能力上,曾經年入180億,也一度超過李寧、七匹狼、森馬等同行。創始人更是干成東莞首富,悶聲發大財。
一個如此龐大的服裝帝國,為何如今卻徹底銷聲匿跡了?
2次豪賭的假韓貨,
逆襲成縣城之王
搜于特的逆襲前半生,用一個關鍵詞形容就是:賭。
剛成立時,因為門臉簡陋,每天一堆青年男女出入,還被別人誤以為是“皮包公司”。
其實當時創始人馬鴻,跟哥哥妹妹在廣東做服裝二道販子,已經摸爬滾打了十多年,可以說創業并不差錢。
之所以公司會讓人覺得不正規,是因為搜于特走出了一個極為獨特的路子。
搜于特剛成立時,服裝市場已經很卷,一二線城市已經有了美特斯邦威、真維斯、森馬等同行。
它打算從三四線城市切入,馬鴻嘗試了一件事:賭模式,就抓設計和渠道。生產則交給外包,沒有任何工廠,說白了就是脫產。
這個決定看似冒險,實際上卻抓住了服裝行業的精髓。
因為當時三四線市場還沒有多少服裝大牌,只要設計做得比雜牌好一點,品牌就很容易突出。
于是,公司砸最多的錢在設計,少量多款,每年設計超5000個新款。
搜于特第二個賭,是賭風口。
當時韓流大火,這一次,連名字的logo都帶上韓文,馬鴻喊出一個相當牛叉的口號:“時尚下鄉!”
為了讓品牌更有韓流風,還砸錢搞定了宋慧喬,要知道,當時宋慧喬的代言費不低,最少也要幾十萬。
現實證明,兩次賭都是對的。
在專注設計和明星光環帶動下,潮流前線就此從一個三四線的牌子,一舉逆襲為全國知名品牌。
只用兩三年的時間,搜于特營收就高達4億,全國快速開了1000多家門店,當時海瀾之家也不過1000多家店。
資本市場更是一路狂飆。2010年搜于特上了市,巔峰時期,馬鴻的身家一夜飆到47億,成了東莞首富。
雖然創始人性格很低調,很少在公開場合發言,但搜于特的打法卻一點不低調,學巨頭到處投資收購品牌,如“茵曼”、“初語”、“纖麥”等,不斷擴大服裝帝國。
但步子越邁越大,搜于特遇到了兩件意想不到的麻煩事:
一是韓流在中國大退燒,一眾模仿韓國的品牌活得越來越艱難。二是2014年服裝行業寒冬,國內服裝品牌幾乎無一幸免,搜于特也不例外。
上市沒幾年,搜于特的銷量就來個急剎車,2014年營收和凈利雙雙下滑24%和55%。
不過馬鴻似乎卻并未太過焦慮。
這是因為,搜于特很快給自己找到一個新出路。
最驕傲的廣東服裝巨頭,
卻淪為白牌生意
以搜于特當時咖位來看,如果能堅持賣服裝,估計到現在也是女裝里的海瀾之家,再次也可以是森馬。
可惜偏偏沒如果。
巨頭搜于特不是沒自救,和之前一樣還是賭賽道,然而這次卻沒那么幸運,甚至還透出了國貨的不自信。
1.自信轉型,卻弄丟親兒子
服裝不好賣,搜于特沒有嘗試改變設計風格,而是盯上曾經不做的生意,大舉轉型供應鏈業務。
公司的轉型決心之強,從口號就可以看出:
“成為國內領先、國際知名的青春休閑服品牌企業”,直接改為“成為中國具有領先優勢的時尚生活產業綜合服務提供商”。徹底轉型“幕后”,搜于特更是一口氣開出了12家供應鏈管理公司。
起初,搜于特的確嘗到了甜頭。
在2018年,搜于特業績明顯好轉,甚至還達到了人生巔峰:全年營收185億,比李寧、七匹狼還高,其中供應鏈業務就占了80%多。
眼見轉型頗有成效,搜于特的膽子越來越大,甚至慢慢放棄了自主品牌設計。
對于曾經的招牌潮流前線,搜于特直接砍掉貨品生產模式,改為外部采購成品。
這樣一來,潮流前線成了“四不像”的大賣場,完全沒了自己的風格。
不重視研發的結果就是,自主品牌業務逐漸落寞,2017年,服裝營收下滑18%,營收占比更是一路降到8%。
曾經火遍全國的潮流前線,不僅門店接連關閉,還徹底退出了人們的視野。
2.想學快時尚,卻消化不了高庫存
在搜于特花盡心思轉型的同時,Zara、H&M等快時尚品牌進入中國,活的一度很滋潤。
看到同行紛紛卷入電商浪潮,搜于特也開始蹭風口,打造線上商城“搜特商城”。
卻搞出了一個損招:線上線下同價,等于是左右手互搏,反而進一步勸退人們去線下店。
其次,搜于特還學快時尚推出“快反”模式,為了減少產品從設計到上市的時間。
有業內人士坦言,這種模式,極度考驗公司的運營調控能力,一旦響應市場變化慢了,就會出現大量的庫存風險。
結果一語成讖,由于離用戶越來越遠,搜于特很快背上了15億的服裝庫存,2017年一年庫存就狂飆了75%。
就算這樣,內部員工還是對未來很樂觀,“沒關系,備貨的產品主要是棉紗等原材料,滯銷和價格下跌的風險小。”
3.淪為白牌“靠天吃飯”,3年暴虧70億
如果說純粹做服裝企業,暫且還能把品牌的生死權握在手上。
而做供應鏈企業,最大的弊病就是“聽天由命”。
這幾年,紡織行業原材料價格大跌,材料業務的毛利率直接腰斬,這也讓專注原材料的搜于特受到了萬點暴擊。
其實早在2018年,搜于特的營收增長0.9%,但凈利潤卻下滑了39%,就已經有了難賺錢的信號。
疫情期間,高庫存就成了最后一根稻草,直接扯下了搜于特的遮羞布:2020年到2022年,虧了70多個億,難賺錢變成不賺錢。
在搜于特剛踏入供應鏈行業,就有人警告:“一旦失去調性,品牌就變成‘白牌’了。”
但當時賺到快錢的搜于特并沒有在意,如今在疫情期間,賣材料不賺錢,也不可能再賣服裝老本行賺錢,“白牌”軟肋暴露無遺。
此時想再撿起自主品牌,難度完全不亞于從頭創業。
辛酸求生的國貨們,
到底該拼什么?
這些年,很多服裝品牌,給人只有一個印象:
集體躺平。
有的是元氣大傷,到現在也沒恢復過來的。比如中國LV之稱的山東如意,瘋狂買下各種服裝大牌,卻資金鏈斷裂,江湖上再沒了傳說。
有的是走不出刻板印象。美特斯邦威、班尼路、真維斯門店數量銳減,口碑跟“地攤貨”、“low”等劃上等號。
但品牌們似乎也默認這個標簽,就算有轉型的嘗試,至今依然沒有擺脫土味形象。
還沒在國外市場立足,卻先在國內躺平等死,這是很多中國快時尚品牌的悲哀。
想翻身,第一條路很直觀:做品牌。
其實搜于特也是有相當多優勢的。明明已經有了成功品牌,還把服裝行業最關鍵的設計資源、生產工廠握在手上,但發展著發展著,就成了無頭蒼蠅,避免不了被市場冷落。
刀哥覺得搜于特們,可以跟國產快時尚品牌同行UR學一學。
UR一開始的目標很明確,就要做“中國ZARA”。
拋開門店裝修不談,UR一周就能上新兩次,一邊搞整套供應鏈系統,一邊在倫敦建設計中心,火速設計火速發給工廠,一年研發款式不低于12000款。
產品上,為了搞清ZARA的套路,創始人李明光一口氣買了五大袋ZARA衣服回去研究。
能把正主Zara比下去,最關鍵的是,李明光是把品質視為生死線,“我認為服裝行業的本質就是時尚,你抓住時尚,就永遠有生命力。”
曾幾何時,設計也是搜于特的殺手锏,但卻因為后期胡亂轉型,優點逐漸模糊,在對時尚的敏銳度等方面,別說跟UR比,連一般的中小品牌都不如。
就算做不好品牌,再退一步,第二條路:做代工。
其實,國產服裝品牌想翻身,并不是只有做品牌這一條路,專注搞生產,把規模做大一樣可以。
比如服裝界的富士康申洲國際,年入200億,就是靠給耐克阿迪做代工,能被大牌看上,殺手锏就是狠抓產品質量。產品做不好?董事長帶頭直接燒。
巨頭吃肉,申洲國際喝湯,也能活得很滋潤。
其實申洲國際不是沒有嘗試過做自主品牌,叫馬威,走性價比、簡潔風,在中國曾經開出90家門店,但因為對手太多,又不賺錢,最終還是被集團放棄。
這也證明了,做好衣服,跟做好品牌完全是兩回事。
平心而論,有研發底子在,哪怕暫時品牌衰落,搜于特也不是完全不能東山再起。
畢竟這幾年,國外快時尚巨頭,早已祛魅。
FOREVER21、Topshop等品牌退出中國,ZARA、H&M、GAP大面積關店,GAP因為撤店清倉時人氣稀薄,把滅火器都貼上了銷售標簽,15元一個。
質量也被國人嫌棄。2016年的一次抽檢中,多家快時尚品牌的3萬件商品被查出不合格,H&M等品牌常年被人吐槽質量差。
洋巨頭的敷衍與傲慢,恰好給了國貨們機會。
快時尚行業早已過了洋濾鏡階段,進入質量比拼階段。比時尚,比品質,其實國貨完全有能力在快時尚領域硬剛國外同行。
想要真的逆襲,企業先要問自己的,是用戶到底喜不喜歡?而不是做這個能不能賺錢?
求生的中國品牌們,請逼自己多來點這樣的靈魂拷問。
圖片來源于網絡,侵權請聯系刪除
本篇作者 |江源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