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三亞吃個水果被騙”“吃個海鮮被宰”……針對近日網友發布的視頻《三亞被宰記》,三亞5日凌晨發出通報,并表示將嘗試多個渠道聯系該網友后進一步調查核實相關信息。針對三亞的官方通報,該網友又發布了最新回應,重申自己遭遇了“用水果秤稱蘋果手機顯示重1.2斤”“購買海鮮和加工海鮮時一路有人尾隨推銷”“海鮮加工費貴過海鮮”等情況,并表示“把手機號私信了留言者,并未有人聯系”。
作為旅游熱門城市,三亞并非第一次陷入“宰客風波”,但和以往不同,這次三亞監管部門主動出擊,在質疑發生后快速介入,調查并公開已知情況。這樣的主動作為,對消除圍觀網友的疑慮有積極意義,值得肯定。不過,站在旁觀者的角度,互聯網時代要聯系一位發帖網友并非難事,如今通報與游客爆料各執一詞,圍繞“被宰記”還需有更深入的核實。
首先是關于事實本身的追問。截至目前,網友發布的《三亞被宰記》,在三亞市場監管局的走訪調查中“并不存在”——網友所到加工店規范明碼標價,其所收取費用未超出公示價格,加工單據上有消費者簽名。針對該網友指出的“加工后的蝦不全為同一品種”這一具體問題,調查結論為“因南美白對蝦和草蝦放在相鄰的筐內售賣時,南美白對蝦跳入草蝦筐內所致”,且“海鮮售賣店商家為表達歉意,已主動補償約一斤左右的草蝦交由加工店工作人員拿回給消費者”。但游客對這樣的“偶然”顯然并不買賬,并且在其補充說明中,草蝦只是更換并非額外補償。
(相關資料圖)
一份及時的官方通報情況,當然會是當地旅游的加分項,但在“人人手拿麥克風”的時代,任何的疏漏都有可能引發新的質疑。截至目前,至少有兩點值得三亞市場監管局繼續關注:首先,如果官方通報屬實,這名游客不僅算不上被宰,還得到了超過自身損失之外的補償,在這樣的情況下,非常有必要搞清楚這位游客究竟是出于何種情況何種心理發帖投訴,這既關系到涉事旅游商戶的清白,也是真正消除網友疑慮的關鍵。
其次,《三亞被宰記》作為一條首發于抖音平臺的視頻,目前還能正常查看到。在該視頻中,游客全程情緒激動地直面鏡頭控訴,引發了眾多網友的關注和轉發,也激起了很多游客對旅游被宰經歷的共鳴。在自媒體時代,類似帶著情緒的爆料,極有可能比一份簡單的文字通報更有傳播力。因此,本著對當地旅游負責的態度,三亞也必須找到這名游客核對事實,而不是單方面給出調查通報。
近兩年,為了拉動文旅消費帶動當地經濟復蘇,全國各地的文旅部門都在發力做推介,不少文旅局長還親自觸網營銷,為當地“引流”。伴隨著絞盡腦汁的花式營銷,也確實產生了一批新的網紅旅游城市,不斷從旅游盛宴中分走一杯羹。而隨著越來越多的城市躥紅,任何城市想要真正留客,比拼的將是如何提供令人愉悅的旅游體驗。這需要文旅部門賣力吆喝,更需要當地市場監管部門一齊發力,營造良好的旅游消費環境,避免宰客欺客等現象的發生。旅游持續走紅的淄博已經證明了這一點,相信這也是三亞旅游監管部門積極回應游客質疑的重要原因。
今年五一前,文旅部曾下發《關于進一步規范旅游市場秩序的通知》,稱目前旅游市場“逐步呈現復蘇發展的良好勢頭”,要突出重點,嚴厲打擊干擾市場秩序的違法違規行為,重點打擊“不合理低價游”、導游強迫或變相強迫購物等行為。而從《三亞被宰記》在網絡上引發的共鳴可見,雖然事實為何尚無最終定論,但已經分明且值得所有旅游城市重視的是,公眾之所以對這則視頻心有戚戚,終究說明大家在出游時經歷過類似痛點,這些情況并非節假日獨有,亟須各地在常態化管理中不斷加以規范,才能真正給游客安心出游的信心。
欄目主編:朱珉迕
本文作者:謝飛君
題圖來源:圖蟲
圖片編輯:蘇唯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