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9日)13時,深中通道海底隧道最后一節沉管及最終接頭開始沉放作業。
(資料圖片僅供參考)
一體船凌晨抵達隧址 展開系泊絞移定位作業
就在今天凌晨,攜帶深中通道最后一節沉管及最終接頭的世界首艘沉管浮運安裝一體船——“一航津安1”,抵達了深中通道深圳側隧址。總臺隨船報道的記者也體驗了一體船為精準沉放最后一節沉管,而展開的船體系泊、絞移和定位等準備工作。
總臺央視記者 鄭連凱:現在的時間是九號凌晨兩點半,我們乘坐的“一航津安1”一體船在經過13個多小時的航行后,抵達距離深中通道深圳側,距岸邊約2公里的系泊作業點位。此刻雖然現場下起了雨,但系泊作業正常展開。
此刻,一體船通過自動定位系統停泊到位。在施工區域等待系泊作業的4艘錨艇,緩緩駛向“一航津安1”,先后將八條纜繩與預設的系泊錨位穩穩地連接在一起。此次系泊作業,大約持續了兩個小時。
中交一航局深中通道項目工程部部長 王明:目前一體船完成了系泊作業,接下來進行一體船絞移作業,絞移至對接端五米的位置,為管節后續的沉放準備做相關工作。
按照作業要求,一體船要絞移到距離E22管節對接端5米處,輔助船就位,與一體船連接固定。
記者看到,在沉管頂部,工作人員開始拆除臨時連接固定裝置,為后續精準沉放作業做準備。
凌晨5時左右,準備潛水檢查作業的4名潛水員分別從船頭船尾下水,檢查即將安裝的最后一個管節兩端是否存在異物,并在水下安裝最終接頭測控設備。
中交一航局深中通道項目部測管中心主任 鎖旭宏:在世界沉管隧道領域我們首次引入北斗定位系統,在北斗的助力下,我們連續7節管節實現了毫米級精準對接,最小對接偏差僅有0.6毫米,這項技術達到世界領先水平。
6月8日13時,深中通道海底隧道最后一節沉管及最終接頭正式開始浮運,承擔此次任務的世界首艘沉管浮運安裝一體船——“一航津安1”,從珠海桂山鎮牛頭島出發,穿過港珠澳大橋,伶仃洋航道,行程約50公里,最終抵達深中通道最后一節沉管及最終接頭安裝作業區域。
新聞鏈接:全球首次大規模應用海底沉管隧道管節
深中通道海底隧道是深中通道關鍵控制性工程之一,預計11日合龍。海底沉管隧道管節采用鋼殼混凝土結構,這不僅是國內首創,在世界范圍內也是首次大規模應用。
每個標準沉管長165米、寬46米、高10.6米,重近8萬噸。要對其進行鋪設,首先要由世界上最大、最先進的自升式碎石鋪設整平船對海底基床進行夯實硬化,鋪出一條50米寬的世界最寬海底“石板路”。沉管鋪設完成后,由世界最大的供料鎖固回填船,在管節上用石塊堆起一座梯形山,有效防止沉管在海水中側移。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