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圖)
蔣璟璟
暑期將至,“朋友圈”、短視頻平臺、電梯間等充斥著各種研學項目的廣告,連小區樓下的幼兒園都貼出了研學夏令營廣告……看到研學市場“氛圍拉滿,搶人大戰即將上演”,來自浙江杭州的家長劉女士向記者表示,她上初中的女兒曾參加過研學團,“還不如旅游團,沒玩好也沒學好,錢還花了不少”。相關數據顯示,2022年研學旅行人數突破600萬人次,創歷史新高。(法治日報)
“研學團還不如旅游團”,有家長的這句走心吐槽,引發了不少人的共鳴。當然了,嚴格說來,這番見解并不準確。畢竟,誰也不曾承諾,“研學團就一定比旅游團好”,這兩者功能定位全然不同,并不具備太多可比性。就“游玩體驗”而言,研學團大概率是不如旅游團的。研學團主打的賣點,從來是“見世面”“成長性”云云。
媒體調查發現,今年暑期,國內研學項目大致分為三類:城市周邊半日游、一日游,如戶外探險徒步、田園生活體驗;跨省市單周游,主要以探索天文地理、感悟華夏文化、高校訪學教育等為主要內容;此外,還有營地類研學夏令營……其大致的邏輯,不外乎還是“行萬里路讀萬卷書”“開拓視野,身心磨礪”那套。需要說明的是,研學從來不是標準化的教育模塊,其實際效果,依據參與者個體感悟、主觀認受的不同,可謂迥異。
之所以某些過來人家長對“研學團”滿意度不高,很大程度上,乃是因為預期偏差、期待過高。總想著花了大錢就一定大有所獲,甚至是那種立竿見影、肉眼可見的“收獲”,那么想必大概率會大失所望了。研學,從本質上說就是一個環境熏陶、潛移默化、內化生長的過程,要是想著通過短暫的研學,能夠堅定遠大志向、養成良好習慣、結識同階層好友,其實有些不切實際。之于此,家長們理應矯正預期才是。
正所謂沒有期望就不會失望,家長們送孩子去“研學團”,還是要少些功利性目的,真正放手讓孩子去見識不一樣的世界、感受不一樣的經歷才是。從本質上說,“研學”是消費而不是投資,就算有回報,或許也不是那種當下的、短期的、肉眼可見的回報。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