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19歲的女大學生小馬再次來到復旦大學附屬中山醫院,顱腦MRI檢查顯示一切正常,深藏在她大腦里的“炸彈”終于消失了。
就在6月初,小馬突發嘔吐、冷汗不止,被緊急送往中山醫院,初步診斷為腦血管病后緊急收住入院。
(資料圖片)
今年五一假日期間,小馬就感到左側額顳部刺痛,外院檢查后診斷疑似顱內血管病變。但因疼痛2天后自行好轉,以及對手術的恐懼,她放棄了進一步診治。不過此后不久,小馬盡管自覺依然偶有頭部左側輕微鈍痛、眼花等癥狀發生,卻未能引起重視。
這次入院后,中山醫院神經外科張曉彪主任帶領腦血管病團隊對其病情進行了深入討論,腦血管造影結果進一步證實了團隊的判斷:一條發自左側大腦后動脈的大約1毫米直徑的細小分支上有明顯的瘤樣擴張和延長,考慮顱內夾層動脈瘤!
此種病變隨時可能引發腦內出血或腦栓塞,就像埋藏在大腦深處的一顆“不定時炸彈”,一旦爆炸,后果不堪設想。
經團隊專家研判,最適合小馬的治療方法是閉塞該段病變血管,但要在神經纖維密集、功能復雜的大腦區域操作手術,很有可能給這個年輕的女孩造成偏癱、失語、記憶受損等嚴重的神經功能障礙。與此同時,醫生發現小馬的病變血管是一段直徑僅1mm而長度卻達15mm的迂曲血管,進一步增加了手術的風險。
面對“刀尖行走”的高難度手術,神經外科張曉彪主任協同血管組楊志剛醫生、麻醉科葛圣金醫生、手術室東莉護士長帶領各自團隊對小馬的手術方案制定了周密的計劃,最終決定施行基于微血管精準閉塞實驗的腦血管介入治療。
醫生在術中喚醒小馬后,讓其朗讀“草原”等簡單詞語
多學科專家首先進行了術中喚醒后的閉塞實驗,利用微導管精準注射藥物抑制這根直徑1毫米病變血管的功能,并以此評估手術的安全性。醫生在術中喚醒小馬后,讓其朗讀“草原”等簡單詞語,評估她的腦功能。在準確探測出大腦內部“禁區”后,醫學團隊用一根直徑約半毫米的微導管伸入僅1毫米的載瘤血管內,并將一枚“彈簧圈”小心送達病灶腔內,確認彈簧圈形態良好,繼續用數枚彈簧圈逐步填滿血管,直至“炸彈”被完全隔絕。
麻醉、微導管超選、喚醒評估、精準功能抑制、再次評估神經功能、閉塞夾層動脈瘤、滑軌CT復查,整臺手術一氣呵成。
麻醉蘇醒后,躺在手術臺上的小馬清晰地說出:“你們讓我讀‘草原’兩個字……”,此時在場醫護都露出了欣慰的笑容,經過近2小時手術,女孩腦內的“炸彈”被成功拆除。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