耳朵經濟,一直以來依靠的都是“燒錢換市場”的模式,換來的市場轉換率也不高。音頻app的付費意愿低,較為依賴長期補貼和聯合會員等營銷,付費單價非常低。
相比于用戶喜歡在長視頻、段視頻、社交、新聞上“殺”時間,音頻軟件作為“非剛需”產品的定位非常尷尬,一直依賴充當補充者的角色。就像是備胎,當正牌對象沒時間的時候,作為替補上場。非剛需只能是被主流需求蠶食剩下的份額,并且隨時可能被取代 。
賈躍亭曾經在員工手冊上寫了一篇文章《主宰自己 蒙眼狂奔 你就會成為最亮的那顆星》。在現實樂視員工的情況來看,蒙眼狂奔帶來的可能是“夢稀碎了一地”。音頻軟件如果持續蒙眼狂奔,那么很可能就是燒錢換不來足夠的市場份額,導致在焦慮中焦慮,困境中受困。
【資料圖】
1、盈利的荔枝,增長乏力釋放出“前景堪憂”的信號
耳朵經濟用戶群體龐大,內容邊界廣,從電臺、有聲讀物、知識付費、播客。看起來良好的市場前景,現在屢屢有“躺平”的跡象。除了喜馬拉雅、荔枝等老玩家,很少有新玩家入場,資本也表現得非常冷靜。
根據荔枝的財報數據顯示,荔枝已經實現了連續三個季度的盈利,去年第四季度盈利890萬,今年第一季度盈利1640萬,今年第二季度盈利1890萬。
利潤在增長,但是整體營收增速在放緩。這三個季度的營收和上年同期相比的數據呈現出飛速下滑的趨勢,增速從33%減少到-7.8%。營收下滑,盈利卻在增長,按照會計法則,成本必然在不斷收縮,而根據財報數據,收縮的就是品牌推廣和營銷費用。這兩部分的減少直接體現在用戶大規模地減少上,沒有了推廣,新客的增長便會減少。移動端的月活數量呈現減少。
2、耳朵經濟的煩惱,不敢停止燒錢
燒錢一旦放緩,活躍用戶就出現減少的情況。企業營收降低,必然會影響創作者的收入分成,進一步削弱創作者的創作動力。財報顯示,荔枝二季度營收成本的降低主要就是由于收入分成費用降低所導致的。
整個耳朵經濟行業,目前都有這樣的通病,喜馬拉雅的情況也如此,2019-2021三年的營銷支出為12億元,17億元,26億元左右,但是營收的同比增長卻在降低。分別為82%,51%,43%。花了雙倍的錢,換來了營收增速的腰斬。一旦停止燒錢,正向營收增速守失也是大概率的。
優點是強大的用戶基礎,缺點是付費意愿低,付費單價低,付費依賴補貼,廣告可拓展邊界小。比如荔枝今年第二季度的營收顯示,音頻娛樂的營收占比為95%,廣告、播客等其他營收僅為267萬元。
耳朵經濟,很難成為感官享受的頭號選擇,人們更喜歡無腦刷短視頻,長視頻軟件看劇消磨時間,在主流選擇的夾縫當中,耳朵經濟艱難生存。耳朵經濟不斷擴展邊界,在細分領域渴望獲得更高的營收,但成倍的成本,導致虧個不停。
經過十多年的發展,頭部品牌,喜馬拉雅屢次折戟IPO,荔枝市值不到一億美金。這些圓不了的故事,快速消耗資本的耐心。
關鍵詞: 喜馬拉雅3年狂虧20億 4年虧掉5個荔枝 耳朵經濟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