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的國美電器再一次出現在各大平臺的熱搜上,但這一次昔日的“零售之王”并沒有上演期待中的“王者歸來”,而是在創始人黃光裕重新掌舵后,時隔18個月,以一種近乎慘淡的局面重新出現在公眾視野。
要知道18年前的2004年,彼時在港股成功上市的國美春風得意,一時風頭無兩。后來的故事人所皆知,歷經35年浮沉后的國美在創始人鋃鐺入獄后,市值一度下滑到200多億,盡管在黃光裕重新出山后,再度獲得東山再起的契機,但無奈時代已經今非昔比,江湖格局物是人非,國美想再重拾輝煌,實在有些“癡人說夢”。
(資料圖片)
8月22日復牌當天,國美股價先是一波上漲,接著就大幅下跌,最終收盤大跌20%,報收0.232港元\股,和2021年3月份最高點的2.55港元已經跌去90%,市值更是蒸發了828億港元,約合人民幣700億。總市值僅剩85.73億港元,為京東的1\70,裁員欠薪、高管動蕩、虧損嚴重、拖欠貸款、市場占有率下滑到無法直視的地步,重新出山的黃光裕也無法力挽狂瀾,再現昔日反彈神跡。14年前的天堂,14年后的深淵,豪言未能兌現,恢復市場地位也變得遙遙無期。
如今的國美其實就像一個病入膏肓的重病患者,在黃光裕離開的14年時間,錯過了發展的最佳時間,當若干年后國美想干凈徹底的清空十余年欠下的債務,難度可想而知。雖然多年的直接競爭對手蘇寧已經淡出主流陣營,但國美的認知還停留在多年前,內憂外患中積重難返,錯過的這些年在市場的洪流中自顧不暇,與潛在的競爭對手根本不在一個級別,差距早已十萬八千里。
善于商業謀略和玩轉資本的黃光裕即便腦袋再靈光,也很難在短短18個月內,將國美十幾年欠下的功課補回來,重新上路。
重新出山的黃光裕并非毫無作為,相反,他的精心謀劃和嘔心瀝血,雖說收到了一定的奇效,但要想重現輝煌,再攀巔峰,難度極大。畢竟,擺在國美面前的問題,好比一個垂垂老矣的老者,想再容光煥發,談何容易?
那么,黃光裕重新出山后的18個月,國美都做了什么?距離“起死回生”究竟還有多遠?
“三把火”燃起希望
時隔14年后再度掌舵國美,黃光裕并沒有“久疏戰陣”,也沒有落伍,相反,他敏銳的意識到互聯網新零售下的“新玩法”,力主推出了“真快樂APP”、“折上折APP”、“打扮家APP”,矢志重新打造國美這些年落后的新格局,將原本重點靠門店銷售的模式升級為娛樂化電商,為用戶構建娛樂化、社交化的購物體驗。
剛推出“新玩法”的國美在2021年獲得4.4億的訪問量,月度活躍用戶穩定在5000萬,營收13.55億元,同比增長26.95%,但依舊難挽回虧損9.3億元的現實,虧損同比也擴大到55.07%。國美看似有所好轉的數據,與京東5.7億用戶、拼多多8.7億用戶的差距相去甚遠;另外一方面,流動負債上升到521.49億,營收能力嚴重不足讓歸母凈利潤持續為負值,2021年凈利潤增長到-44.02億元。
如果算上最近的2018年——2021年,4年間虧損近200億元,國美無論是在社交,還是娛樂的嘗試,都宣告失敗,說到底,還是缺乏創新,抄襲淘寶、京東、拼多多和小紅書的亮點,但并沒打動真正的消費者。
輝煌難再現,轉型路漫漫
14年前的國美在黃光裕的執掌下問鼎“零售之王”,但14年的真空,主流市場的格局早已被他人占據,頭部的阿里巴巴、京東、拼多多根深蒂固,堪稱互聯網時代的流量把持者,國美想在短時間內追趕,不僅不在一個級別,而且缺乏行之有效的“殺手锏”。
市場的競爭自古是“得人才者得天下”,誰能網羅到時代精英,誰就有可能成為市場的主宰。這些年國美落魄,能在激烈的競爭中生存下來已屬不易,想羅致時代的頂尖人才,就需要大量的資本和優質的資源,而地位尷尬的國美想擁有互聯網時代的一流人才,無異于難比登天。
說到底,長期位于末流的企業處境、缺乏競爭力的實力受限,又有哪個互聯網頂尖人才愿意屈就,或者聽信那些畫餅的心靈雞湯呢?
結語:成也資本、敗也資本,興衰同樣與資本密切相關。沒有黃光裕的資本勢力可以找其他對象投資,但沒有資本眷顧的國美或許最后將退出市場,黯然收場。稱霸家電行業多年的美的都在裁員,格力、小米的凈利潤也不容樂觀,急于重組的國美自然會更加艱難,但投資者不會相信那些所謂的未來和轉機,善于鉆營的資本或已經準備另尋他處,國美重返巔峰基本無望。
關鍵詞: 跌落神壇的國美市值蒸發90% 重返巔峰基本無望 國美電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