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s id="aiiqm"></s>
  • 
    
    • <sup id="aiiqm"></sup>
    • <sup id="aiiqm"></sup>
       

      新資訊:三十而立:自主創新何以持續|再憶張江

      發布時間:2022-08-30 06:01:45  |  來源:騰訊網  

      2014年我在廣州《醫藥經濟報》工作時,對聚焦生物醫藥創新的上海張江和那里的科學家十分向往。也是在張江,遇到了當年的佳凌、陳力博士、杜瑩博士、楊青博士、張彥濤博士、王建新博士等,細聽他們談張江的中國創新機遇,似水流年的創業故事,“憶張江”欄目由此得以推出。

      今年,恰逢張江建園、張江集團建司30周年。研發客推出“再憶張江”系列,邀請張江的企業家、創業者、科學家、建設者共話張江,用“自主創新何以持續”“開放創新何以賦能”“源頭創新何以突破”“全球創新何以引領”四個專題,以及回顧過去、面向未來綜述展開一幅幅唯美畫卷,向波瀾壯闊的張江30年致敬、向活力四射的未來致敬。

      1992年之前未開發前的張江園區風貌


      (資料圖)

      1996年,國家上海生物醫藥科技產業基地在張江成立

      說起我與張江的淵源,還記得第一次坐南航的飛機從廣州白云國際機場徐徐降落在偌大的浦東機場后,我搭乘時速高達500公里的子彈頭磁懸浮列車,轉乘地鐵穿梭至張江高科站,出了地鐵直達張江園區的祖沖之路,那種快速流暢的感覺像極了這里星羅棋布的跨國公司研發中心、生物技術公司、CRO/CDMO無縫銜接的研發流水線。

      張江是否依舊?張江明天可好?在本次策劃創作期間,我再次來到張江,當靜靜地走在路面有些缺損的碧波路、伽利略路,看著已經不太光鮮的研發大樓,記憶中的張江似乎蒙上了一絲滄桑感。然而,就在海科路和哥白尼路口,與藥谷一河之隔的城市副中心,320米的“雙子塔”建筑群直插云霄、全新揭幕的科學殿堂——張江科學會堂大氣磅礴,新的氣息撲面而來,尤其在我訪談了聚焦細胞基因治療藥物、AI制藥的新銳公司和一些80后創始人之后,更感受到張江強勁有力的脈搏和無限的創新活力。

      此次有幸再次專訪當年“憶張江”的陳力博士、杜瑩博士、張彥濤博士,以及臧敬五博士、蘇慰國博士、呂向陽博士共七位張江的原生代,以及任峰博士、陳佳教授、史藝賓女士、孫敏敏博士、汪楓樺博士五位張江的新生代,讓我收獲了感動、收獲了友誼,也收獲了對張江新的認知。

      透過原生代,讓我們看到張江生物醫藥產業厚實的積淀和基石,是他們把創新藥的開發理念、研發體系引入了中國,推動了我國藥品監管制度的變革,開創了我國創新藥融入全球的1.0版本,奠定了張江乃至整個中國創新藥生態環境的基石;透過新生代,讓我們看到張江生物醫藥產業持續的迭代和傳承,從跨國高管的原生代到多元融合的新一代,從集成創新到原始創新到底層創新,從小分子到大分子到細胞基因、AI制藥…,張江生物醫藥產業不斷蛻變。恐怕,張江的自主創新,就是這樣一代、一代、薪火相傳,終有一天,抵達自立自強的產業夢想。下面借以他們和張江的故事,記錄張江自主創新的薪火相傳,一個屬于浦東、屬于上海、更屬于中國、屬于世界的張江。

      原生代:

      張江生物醫藥產業厚實的積淀和基石

      陳力:We can do A to Z in Zhangjiang

      華領醫藥創始人、CEO

      冬蕾微信我,說要“再憶張江”,并發給我當年她在《醫藥經濟報》上發表的“憶張江”文章,說的是我的故事。對照鏡子看著兩鬢潔白的自己,不太敢想當年報道中照片上的人就是我,歲月不饒人。

      張江高科技園區建立30年,可以說是中國醫藥創新的發源地,國際人才港和未來科學城。一批在跨國藥企中國研發中心的負責人,今天大多是中國醫藥和生物技術上市公司的創始人、董事長或CEO,一大批當年在跨國公司研發中心的技術總監、項目負責人,已經是張江新生代科創公司的高管,推動著“患者為先,創新為本,良藥為民”的信念,傳承著張江的使命。

      記得我成立華領醫藥的時候,我曾經說:“We can do A to Z in Zhangjiang in drug discovery and development” ,贊許的是張江的創新環境和生態,這里有中國科學院上海藥物研究所、新藥篩選中心、上海新藥安全評價研究中心、上海同步輻射光源、上海科技大學等研發機構入駐張江;羅氏、輝瑞、禮來、諾華、葛蘭素、賽諾菲等跨國公司研發中心匯聚張江;藥明康德、泰格醫藥、美迪西生物醫藥等一大批研究服務平臺賦能公司服務張江。華領醫藥作為第一批中國創新企業“七八條槍闖張江”,在這片熱土上埋頭苦干走過了12個年頭,動用全球130多家臨床研究中心,借著148箱新藥上市申報材料,有希望今年在中國獲批上市我們的葡萄糖激酶激活劑多格列艾汀(dorzagliatin),實現“全球首創、中國首發”的創新夢,讓更多中國糖尿病患者享受糖尿病停藥緩解,對得起張江父老。

      30年來,張江堅持開放包容,卓越創新。最后,我想說,很多人擔心,張江已變得寸土寸金,越來越擁擠,好企業很難再進駐了,但從我華領公司8樓辦公室望去,是正在熱火朝天建設中的張江城市副中心,其中的張江“科學之門”建成之后將成為上海最高的雙子塔,將吸納國內外創新創業人才紛至沓來,融匯成張江創新生生不息的內生動力。

      張江未來提供的不只是空間,而是基于對象精準化/資源集成化/運營精細化,提供綜合解決方案,從臨床前、臨床研究到產品上市這一過程全程專業孵化、輔導和陪伴。中國的新藥創新原力由此而生,助我中華引領醫藥創新,推進人類進展,張江名揚天下。

      杜瑩:兩次創業,再次問鼎,我選擇張江

      再鼎醫藥創始人、董事長兼CEO

      說起來,我和張江很有緣。從2002年回國踏入這片創新熱土,一晃整整20年過去了。20年仿佛只是一眨眼,坐在辦公室里,我仍能回想起當時窗外不遠處的施工工地上,機器和地面撞擊回蕩的聲響……有些辦公樓今天已經很難找到它的痕跡,但每每經過,仍覺得那情那景仿佛就在昨天。

      我在張江的20年,是“變”與“不變”交織的20年。變的是張江生物醫藥產業從零起步,蓄勢建立起了產業集群。剛來時,這里既缺乏產業人才,配套產業鏈也不夠,孤獨和彷徨也曾困擾于我。如今,林立高樓取代了阡陌農田,夜晚寂靜無邊的園區有了城市的煙火氣,技術、人才、資本、政策匯聚,讓張江擁有了國內醫藥行業最完善的生態。

      那不變的又是什么?是我當年受邀回國時的夢想——“全球新藥,中國研制”。在Biotech公司的概念遠遠還沒有在中國開啟之前,我在張江先后創辦了Biotech公司和黃醫藥、再鼎醫藥兩家在中國率先專門從事創新藥研發的上市公司。在這里,我帶領團隊推出了多個一類新藥。成立近8年的再鼎醫藥,憑借出色的商業化表現和全球產品開發,正成為中國創新藥企的一張名片。回望這段經歷,每每讓我心生成就感的還是看到這些產品幫助到更多的患者。初心未昧,很難但值得。

      我連續兩次創業,都選擇在張江。第一次是初回國時的因緣際會,第二次則是再出發時堅定的選擇。如果把張江比喻一個人的話,她現在還只有30歲,更美好的時光還在后面,就讓我們著眼于未來。我期待張江對標國際,早日躋身全球生物醫藥產業第一梯隊;期待在人才、技術、資本和政策的支持下,更多夢想的種子被合力澆灌、破土而出。

      臧敬五:在張江創業是未了的情節

      天境生物董事長

      我與上海的淵源很深,大學本科就讀于上海第二醫科大學(現為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赴美留學回國后,曾擔任上海市免疫學研究所所長、上海交大醫學院基礎醫學院院長等職務,參與創建了中科院健康科學研究所和上海巴斯德研究所,并任兩家研究所的首任所長。上海總讓我夢縈魂牽。

      白手起家創建GSK中國研發中心

      長期從事基礎研究和醫學研究,我非常向往將研究轉化為創新藥物。我于2007年加入葛蘭素史克(GSK)擔任中國研發中心負責人。那一年,原國家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出臺了新的《藥品注冊管理辦法》,新藥政策的春風鼓動了外資公司加大對華的研發投資,他們敏銳地發現了中國這一新興市場機遇。GSK是全球前十強藥廠,也躍躍欲試。離開中科院,我在張江白手起家創立GSK中國研發中心。之所以選址張江,有如下三個原因:

      首先是浦東新區及張江園區管理層擁有前瞻性戰略眼光,他們將張江定位在發展創新科技,希望能在此產出原創新藥,并制定未來5~10年規劃。細節之處,他們早已計劃好哪里建廠房,哪里建實驗室,哪里是生活區……這一理念在20年前的中國十分超前,張江走在全國園區的前列。

      其次,張江對創新和創業有著深刻的理解,并身體力行踐行著。我離開了中科院創建GSK中國研發中心,深感自己在創業,內心想開發真正滿足中國患者的新藥。而張江園區在某種程度上也在創業,他們把最有想法的公司和科學家聚攏在一起,并孵化培育。因此,每每跟園區管理機構的人員交流時,我深感共鳴,我們都對未來都充滿了探索,他們對我們的愿望十分理解和支持。對研發中心廠房建設、境外原料藥/制劑通關、海歸人才安頓等,張江政府有著高效務實和雷厲風行的作風,所有問題在他們面前都能迎刃而解。

      還有,張江具備最頂尖做藥物研發的人才和最完善的創新生態系統,這里匯聚了多家外企研發中心,吸引了全球人才,布局了上下游CRO/CDMO公司,創業者能輕而易舉地獲得資源和人才。GSK中國研發中心一度發展成近400人團隊,今天有許多原研發中心的同事都成為了許多家國內創業公司創始人或CEO,真可謂是人才濟濟的黃埔軍校。

      基于上述原因,GSK中國研發中心扎根張江,并創造了一二年內完成中心建設、架構搭建、功能規劃和全球人才招聘的奇跡。中國研發中心一度成為GSK神經系統藥物研發最核心的部分,也是中國研發中心最輝煌和閃耀的時刻,而這一巔峰也是我們團隊和張江一同鑄造的。

      中國醫藥創新的明天寄托在Biotech身上

      我隨后加入了先聲藥業集團,曾在南京工作了兩年,這對我而言何嘗不是第二次創業!南京市政府對新藥創制也給予了極大支持和投入,同時搭建了很好的創新孵化平臺百家匯。不過我深感,一個地區一定要有硬件和軟件條件及產業鏈上下游組成的生態系統以及對新藥研發有深刻理解,才能催生創新。

      帶著未盡理想,2016年,我再次回歸張江。此時,中國的創新藥環境已不可同日而語,大大小小的創新公司在政策和資本的推波助瀾下,紛紛設立。對從跨國大公司走出來的研發人員而言,是夢想和情結的延續。

      創業初期我并沒有圖什么特別的政策,即便沒有優惠條件,我也會毫不猶豫地把天境生物設在張江,這種感覺就像回到溫暖的家一樣,讓我放心和安心。張江是許多優秀企業的根據地。我堅信,我們的團隊能在這里發揮其聰明才干,做出原創新藥。我們的管線獨特且集中,幾個新靶點藥物的適應癥、試驗設計、聯合用藥等布局科學合理。未來天境生物全面推進創新藥的臨床研究,擠身于中國最優秀的Biotech公司梯隊。

      中國生物醫藥的崛起令張江的未來充滿希望。最后,我衷心建議張江能關注和扶持更多的小型創新公司,中國生物醫藥創新的明天寄托在新一代創新企業及企業家身上!

      張彥濤:下一個30年張江做出300個新藥!

      泰勵生物聯合創始人和董事長

      30年前張江科學城誕生時,正是我遠在美國的印第安納加入禮來制藥的而立之年。十年后的2002年,我第一次來到張江,代表公司參與上海開拓者化學(第一家CRO,后來成為睿智化學)的組建, 從此與這塊土地上的建設者們結下了不解之緣。2008年我全職來到張江,組建了禮來中國研發中心。又一個十年后的2018年,再次回到張江,創建泰勵生物,和仲伯禹博士帶領一群年輕人扎進主攻耐藥性腫瘤新藥的戰壕。

      在張江,這里有便利的國際交流,務實的園區管理機構,高效的研發生態,不斷涌入的年輕人,各路的專家朋友,可以把更多的精力聚焦到創新上。

      張江的特點是它的活力和動感,是它的地理位置,是我們的員工對這塊神奇、創新土地的感情,是它的科學基因、科學精神以及科學家的密度。最早到張江的時候,中午吃飯時常忍不住加入旁邊桌子上的談話。現在午飯后,長泰廣場的地下停車場里,轉一圈下來大概率可以遇見一兩個正在找車或出口做藥的朋友。我很多電話會議是走在張江的街上或運河岸邊打的,所以背景里常有打樁機的哐當聲和駁船的汽笛聲。前后幾年一起成立的跨國藥企研發中心,雖然大多關了,但他們卻以開放式的孵化器的新形態扎根下來,培養的人才都留了下來,成為很多新興生物科技企業的中堅力量。上海的“文化東進”志在把張江建設為有溫度、有靈魂的人文科技之城,園區的文化品味也在不斷提高,或者準確地說是在落地下沉,因為我都上了“藝享張江”的舞臺,扮演搬運工根本不用學習。

      今年是張江的而立之年。我真心希望張江永葆青春和活力,堅持開放和務實的傳統,大家一起努力,在下一個30年內在張江做出300個新藥來!

      蘇慰國:第一批扎根于張江的Biotech

      和黃醫藥首席執行官兼首席科學官

      2005年3月,我回到祖國,來到全國第一個致力于發展創新藥的園區上海張江,并加入國內最早的創新型生物醫藥公司之一的和黃醫藥。此前我在美國哈佛大學師從諾貝爾獎獲得者E.J.Corey教授研究有機合成化學,后加入輝瑞從事新藥開發。當時回國的原因很樸實,那時候,我深感我們國家的藥物研發創制十分落后,不但仿制藥的質量不上去,創新藥更是鳳毛麟角,因此總想為國家、為患者做點事情。我選擇了國內最早的Biotech公司之一——和黃醫藥,并一直工作至今。

      見證國家創新利好政策變遷

      彼時,創新和Biotech的概念在中國還遠未發生。和黃醫藥和上海張江攜手同行,走在了行業前列。印象很深的是,張江園區管理機構對海歸科學家十分照顧,并提供了諸多優惠政策。例如,子女能夠就讀國際學校,并安排了舒適的公寓,讓我的家人安居樂業。我們打心眼兒里喜歡這里。

      2000年代的張江,作為中國最早的創新藥研發高地,創新生態環境已初具規模,不單單吸引了羅氏、GSK、諾華等大型研發制藥企業,還有像和黃醫藥這樣的本土創新藥Biotech,同時聚集了不少臨床前CRO。讓我感觸最深的是,張江園區管理機構具備早于全國對創業創新孵化的理念和遠見,并實實在在地在張江孵化器提供辦公室、實驗室設備、資金等,在那時就能讓白手起家的科學家拎包入住,當中也少不了對企業的點滴支持。

      和黃醫藥就是在這樣的大氛圍下,成為第一批扎根于張江的Biotech公司,經歷了從2002~2007年的初創階段、2008~2010年的早期發展階段、2010年至今的快速發展階段,見證了IND“60天默許制”、接受海外早期臨床數據、設立突破性治療等四條“快速通道”、臨床試驗機構備案等一系列國家鼓勵制藥創新政策的出臺,以及資本的風起云涌、人才快速回流等外部環境的變遷。

      堅持差異化開發和國際化之路

      對于和黃醫藥,最難忘的是 2018年9月歷經十數年研發的呋喹替尼膠囊在中國獲批用于治療轉移性結直腸癌,這是和黃醫藥落地張江的首個創新藥。從2006年研發立項到2017年3月成功完成Ⅲ期臨床試驗并獲批上市,呋喹替尼的獲批離不開國家藥監局、上海藥監部門及張江園區管理機構積極給予的支持和推動。我還記得,2015年11月,中國開始試點MAH制度,2016年10月,該藥進入上海市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MAH制度首批試點品種名單。上海合全藥業、和黃醫藥分別是原料藥和制劑的受托生產企業。兩家企業的戰略合作長達7年,為MAH的申請及呋喹替尼之后在國內的成功上市打下了堅實基礎。在這一過程中,張江園區管理機構竭盡全力給予了協調和支持。

      和黃醫藥作為早期的Biotech公司扎根于張江,也交出了滿意的答卷。目前共有13種自主研發的抗腫瘤候選藥物進入臨床研發階段,包括三款藥物已于中國獲批上市(2022年上半年,三款已上市產品的銷售額分別為:呋喹替尼5,040萬美元;索凡替尼1,360萬美元;賽沃替尼2,330萬美元。再加上一款授權引進產品已于海南先行區上市(和黃醫藥擁有大中華區權利),我們希望到2025年有6~7個產品上市。同時,經過二十年的筑巢引鳳,和黃醫藥在中國本土的團隊規模大約1500人,其中研發人員約有700人,商業化人員有800人,已向中型Biopharma公司轉型。

      對于未來,我們將繼續堅持差異化開發,不扎堆,把腫瘤領域做深、做專,以及走國際化路線,將產品帶到歐美主流市場,這是和黃醫藥不變的目標。正如不斷奮進的張江一樣,我們追求卓越的腳步也永不停止。

      李寧:在張江高效獲得資本、人才和技術

      君實生物總經理

      君實生物于2012年底在張江成立,彈指一揮間,轉眼就十年,對于張江和君實生物團隊來說,這是新的開始。

      10年前,我們誕生在張江藥谷大廈一間不到300平米的實驗室,員工不到10人;10年后,我們從張江出發,在中國、美國逐步設立了四個研發中心,僅張江地區就有5個實驗室,覆蓋了從早期研發到工藝開發各個環節,另建有兩個大型單克隆抗體生產基地,員工總數超過3100人。

      資本、人才、技術對醫藥公司來說缺一不可,而在張江,你可以更高效地獲得這些方面地支持。張江的創新沃土對于初創期的醫藥公司來說,是一個具有完善服務平臺的孵化器,最大程度上保證藥物的研發速度與效率。藥谷大廈提供24小時不斷電的專業實驗室,可租用的實驗儀器設備,園區內步行距離就可找到各類CRO服務資源,這些都讓創業者們感到十分溫暖。對快速發展時期的醫藥公司來說,張江是一個促進上下游產業鏈聯動、不斷吸引人才加入的助推器。而依托長三角上下游產業鏈優勢,又進一步鞏固了我們的全產業鏈建設,為本土高質量生物藥服務國內外病患奠定基礎。

      我最早在2016年與張江企業合作的時候到過張江,后因入職君實生物來到張江工作,大約在2018年,彼時的張江已從“園區”逐步轉型為“城區”,公共設施、生活配套更加“宜居”。2021年底,我在位于張江的上海國際醫學園區見證了君實生物全球總部和全球研發中心總部奠基。這是我們在張江新的開始!

      未來,我們將在張江繼續攜手各界伙伴,通過整合研發與人才的優質資源,進一步提高藥物研發和商業化速度,踐行君實生物“用世界一流,值得信賴的源創生物藥普惠患者”的使命,助力上海張江成為全球“藥谷”,推動中國本土研發的藥物走向世界,惠及中國乃至全球患者。

      呂向陽:再憶張江,身未動,心已遠

      來凱醫藥創始人兼CEO

      去美國讀博前,我從未來過上海,也沒聽說過張江。第一次踏上張江這片土地是2007年5月,當時我正在美國劍橋的諾華生物醫學研發中心工作。那段時期,中國新一版的《藥品注冊管理辦法》大幅縮減了臨床試驗審批時間,以及科技部啟動國家“重大新藥創制”科技專項等,這些新政策猶如一股暖流,張江也在園區管理機構的領導下,以發展創新藥研發和外包服務為核心,成為了全球生物醫藥矚目的熱土,令無數海外學子歸心似箭。恰逢諾華(中國)生物醫學研究中心2006年正式落戶張江,我也剛好有機會回國效力。

      記得那一年,張江的地鐵還只通到傳奇商業廣場,我辦公室窗前的河道仍在一點一點開挖,張江的哈雷路“898弄”最早擠滿了回國奮斗的海歸科學家。太陽每一天都是新的,我有使不完的勁兒,用不完的能量,做不完的項目。我們住在公司安排的酒店,下班也不著急回家,而是三三兩兩相約周邊做新藥研發的朋友,或一起打羽毛球、或把酒暢談理想,更多時候是切磋和探討新的前沿研發,分享對未來的憧憬,每一天都過得特別充實。我最深的回憶就是與這幫朋友在一起摸爬滾打的日子,一邊深耕研發技能,一邊增進友誼。

      張江這10年,雖然遠離家人,但這里的工作生活氛圍熱火朝天——得天獨厚的新藥研發創新的生態系統,夜晚依然燈火通明的實驗室,像家人一樣彼此關懷和支持的同事們,能讓我們安下心來扎扎實實做科研,將生活和工作融合在一起。這也是后來張江厚積薄發、涌現出這么多本土創業公司的原因——這批經過R&D系統性訓練的“獵藥人”,10年后大多都留了在張江,繼續創新創業,正在逐漸地把這個區域打造成堪比波士頓和灣區的生物醫藥創新中心。

      2016年初,我離開了工作10多年的諾華,創建了來凱醫藥(Laekna),致力于為全球癌癥及肝纖維化患者帶來突破性的創新療法。Laekna在古挪威語中正寓意“治愈”。所不變的是,我依然扎根張江,依托這里的科研環境和氛圍以及良好的政策和服務,繼續實現自己治病救人的做藥理想。

      往事匆匆,我在張江度過了人生最珍貴、最美好的15年,它見證了我從專注科研到熱血創業的心路歷程;放眼未來,張江必將成為引領中國和全球生物醫藥創新的集聚地,越來越多創新公司、重磅原創新藥、技術平臺都會在這里產生——因為,張江永遠有一群熱愛創新并為之灑下熱淚和熱血的做藥人。自從來到張江,我就深深愛上這里。身未動,心已遠,我衷心祝愿來凱醫藥能與張江一道,以更國際化、更開放的形象開啟下一個征程,一起見證張江的下一個十五年。

      新生代:

      張江生物醫藥產業持續的迭代和傳承

      任峰博士(左)與員工在實驗室討論

      任峰:張江是夢開始的地方,也是夢想實現的地方

      英矽智能聯合首席執行官兼首席科學官

      張江是夢開始的地方,也是夢想實現的地方。我在張江共有三段工作經歷,每一次都充實而又美好。

      創新生態圈初具規模

      上世紀90年代末,我在美國哈佛大學攻讀有機化學博士學位畢業后,曾在跨國藥企葛蘭素史克(GSK)美國團隊工作。那是大藥廠重磅炸彈輩出的年代,我系統學習了跨國公司的研發理念和流程。2006年,GSK像其他跨國大藥廠一樣,選址張江建立大型研發中心。還記得2008年,上海下了一場難得一見的大雪,我是在那個冬天被GSK總部派回中國,來到上海,來到張江。當看到我們國家在政策上已有鼓勵生物醫藥自主創新的苗頭,倍感溫暖和振奮。

      由于是全新功能的研發中心,GSK將許多CNS藥物、自身免疫疾病藥物、老年疾病藥物的研發資源放在張江,希望做一些創新藥物,因此,來到這里,我感到十分激動。此時,張江的創新生態圈已初具規模。

      遺憾的是,GSK中國研發中心在頂峰的2016年,因總部戰略調整而關閉。但中國團隊無怨無悔,因為我們在這里揮灑了青春,貢獻了智慧,為中國藥物創新培養了一批人才,奠定了基礎。

      之后我加入美迪西,從藥廠來到CRO,我收獲了不同體驗,也接觸了更廣泛的人脈,感受到本土的企業文化。張江匯聚了眾多新藥研發公司,為美迪西開拓業務帶來了便利。2019年11月,美迪西成為科創板CRO第一股,我的第二段職業生涯同樣在張江達到了頂峰。

      加入英矽智能延續做藥夢想

      不過,作為一名藥物化學家,我的夢想始終是開發原創藥物。張江依舊是夢開始的地方。2019年,我加入一家以AI為主題的制藥公司——英矽智能,他是由Alex Zhavoronkov博士創辦,聽到這個名字我覺得很酷,也看到藥物發現的前景。傳統藥物發現手段研發周期長,費用高,尤其是小分子創新藥研發,遇到很大瓶頸,而AI或將顛覆這一模式。我和Alex談起我的想法,他對英矽生物利用AI賦能新藥研發的定位更堅定了。

      英矽智能的商業定位是“雙輪驅動”,一是與外部伙伴合作,運用算法和技術手段幫助新藥研發公司篩選靶點、合成新化合物分子,讓藥物從發現到臨床前研究的環節縮短,費用得以減少。二是自建研發管線,運用AI手段發現合成,針對癌癥、纖維化、免疫、中樞神經系統疾病、衰老等疾病領域,目前有30多條管線。

      進展最快的是治療特發性肺纖維化項目,它正在新西蘭和中國同步進行I期臨床,是全球首個通過AI發現的新化合物進入臨床試驗,同時也是中國首個通過AI發現的小分子進入臨床研究。這個項目的靶點ISM001-055,只花了不到18個月和大約260萬美元立項和研發,刷新了新藥從發現到進入I期試驗的速度和最低成本記錄。這一案例為大家所津津樂道,以此為藥物研發提供更多可能性。希望未來的新藥發現都能達到和超越這種速度。并希望未來3-5年有產品獲批上市,形成AI制藥閉環,這將給這一領域起到強心針作用。

      AI制藥生態在張江已形成

      張江的藥企雖然大多從化學起家,但對追隨行業最領先的技術如AI制藥,從沒有落伍過。在張江,我們能很便捷地找到各種藥物研發的人才,由此邀請了一批制藥、醫學、生物學的藥物研發人才加盟,與在歐洲和加拿大的IT團隊,快速搭建形成AI+藥物開發的橋梁。也正因為張江生物醫藥厚植的人才基礎和生態土壤,AI制藥公司紛至沓來,與BIGPHRAM、BIOTECH、CRO通力合作,共同把握AI+這一新的戰略節點,不單只運用在小分子創新藥發現,還將觸及蛋白類藥物、核酸藥物等,不斷譜寫新的創新篇章。

      從我回國2008年到現在2022年,張江生物醫藥發生了天翻地覆的變化,獲批上市1類新藥18個,培育上市1類新藥超過30個。老一輩張江人揮灑了熱血,綻放了青春,更重要是的搭建了創新的生態圈、鋪就了發展的快車道、奠定了深厚的人才基石。

      逆水行舟不進則退,希望張江永遠站在行業創新的最前沿,成為每個制藥人夢開始的地方、也是夢想實現的地方。

      陳佳:基因治療產業在張江規模初現

      上海科技大學教授、正序生物科學創始人

      我與上海和張江都很有緣。

      大學本科我就讀于南開大學生科院,畢業后來到中科院上海生化細胞所攻讀和博士研究生,之后遠赴美國NIH進行博士后研究,2014年底回國加入位于張江的上海科技大學生命科學與技術學院從事DNA損傷修復與基因編輯工具開發與應用等工作。

      化筆為刀從科學研究到自主創業

      在NIH做博士后時,我的研究方向是DNA損傷修復。在大部分情況下DNA損傷修復是防止突變發生的過程,哪里有損傷DNA就能修復。剛回國時,我們利用CRISPR-Cas9系統作為工具來做基礎研究,當時發現在DNA損傷修復過程中有一種酶叫胞嘧啶(Cytosine,C)脫氨酶,并能產生新的突變。

      2016年,單堿基編輯技術被提出。David Liu教授研究組將堿基胞嘧啶脫氨酶與 CRISPR/Cas9進行融合,通過gRNA指導,可在不破壞DNA的雙螺旋結構的情況下直接實現胞嘧啶到尿嘧啶 (Uracil,U)的轉變,DNA復制和修復過程進一步使得U被胸腺嘧啶(Thymine,T)代替,從而實現C→T(或 G→A)的轉換。

      而在全球7000多種罕見病當中,通過基因測序發現80%的疾病與基因突變有關,但95%以上疾病沒有有效治療方法,很多罕見病患者得知這一新技術以后都盼望通過基因編輯修改,實現“一次治療、終身治愈”的目標。

      在廣大醫療需求推動下,我與復旦大學、武漢大學和上海科技大學的合作者們聯合創辦正序生物,同時參加了上海科技大學組織的雙創大會,并吸引了著名的風投。他們不但給予資金,還為我們提供各種輔導,成為了我們的創業伙伴。

      創建以基因編輯技術為核心的正序生物是水到渠成的事。同時,由于上海科技大學就在張江,正序生物也自然而然在張江落戶。基因編輯領域雖然非常新穎,但在張江,無論從吸引資本還是人才而言,都有得天獨厚的優勢。

      正序生物聚焦的堿基編輯技術完美避開 CRISPR/Cas9 的安全性問題,不產生 DNA 雙鏈斷裂,實現“化刀為筆”的精準修復,為重癥患者開發精準基因編輯療法。

      正序生物于2020年12月完成了4000萬元的天使輪融資,并與上海科技大學簽署總金額逾1.7億元的專利組合全球獨家永久授權協議;于2021年完成了近3億元的A輪融資。正序生物共開發了 5 大系列堿基編輯系統,包括增強型堿基編輯器(enhanced BE)、Cpf1堿基編輯器(dCpf1-BE)、普適型堿基編輯器(hA3A-BE)和Cas12a堿基編輯器(BEACON)、變形式堿基編輯器(transformer Base Editor,tBE)等。2022年7月,自主研發的tBE獲得美國專利商標局的專利授權,并成為中國首個獲得海外專利授權的自研堿基編輯工具。同時,我們在控制脫靶效應和提高體內編輯效率方面具有優勢。

      目前,正序生物在張江細胞產業園設有研發和生產中心,包括R&D實驗室、CMC工藝開發實驗室、cGMP生產車間等。園區濃厚的科研氛圍和便利的設施非常適合創業和生活。

      張江細胞和基因產業與全球前沿同步

      感受最深的是,張江園區管理機構對細胞與基因治療的前瞻戰略眼光。早在2019年6月,張江就建有細胞產業園。2021年10月12日,多加了“基因”二字的“張江細胞和基因產業園”正式落成,定位在“底層技術+源頭創新+產業基石”,并形成聚集效應。經歷了小分子、大分子時代,張江與全球最新科技同步。

      未來,正序生物致力于發展成為一家集基因編輯創新藥物的研發、生產、銷售為一體的生物制藥公司,只要擁有改寫人類遺傳信息的“這一筆”,我們就能針對遺傳疾病、腫瘤、代謝疾病、感染性疾病治療發揮作用。未來 1~2 年,我們將推進第一條管線進入臨床試驗。目前有近 10 條在研管線。

      比起老一輩張江人,我們應該算新張江人,很慶幸能在云集眾多資深做藥前輩的園區里一起共事。他們在政策尚未突破、資金缺乏、人才短缺、創新生態環境貧瘠的年代,白手起家,頑強拼搏的精神讓我非常敬佩。老一輩創業家是中國Biotech的先驅,同時具有國際化視野,一直引領著行業發展。

      今年是張江成立三十周年,張江的活力和魅力四射。我們衷心祝愿,隨著基因治療藥物和基因編輯技術安全性的不斷提高,人們對其認知也越來越深入,這一產業必將形成良好的生態圈。在張江,基因編輯技術大展宏圖,最終造福廣大患者。

      汪楓樺:親手將自己做的基因藥物給患者使用

      朗信生物創始人&CEO

      我是眼底外科醫生出身,2010年回國后除了臨床工作,還開始了眼科臨床研究,成立了國內首個國際標準眼科臨床評價中心,同時在上海市眼科工程技術研究中心擔任主任,開展研發項目和臨床轉化研究。近十年致力于基因治療的轉化和應用。

      兩種眼科需求

      眼部健康對人生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可以說,我一輩子都在跟人類心靈的窗戶——眼睛打交道。以往很多致盲性眼病,尤其是眼底疾病的診斷和治療都有難度。隨著近幾年激光技術和生物技術的發展,更多病人被更早發現和確診。

      從治療來看,原先外科醫生是“純手工”手術,后來有了機器輔助,再后來有新藥發明后,眼科治療普及的范圍越來越廣——從三甲醫院到縣級醫院。我深切感受技術變革對人類健康帶來深刻的影響。到了基因治療時代,則可能針對遺傳性疾病達到一次治療,終生治愈的效果。

      近三年來,從事眼科藥物研發的企業增多,主要滿足兩個臨床需求:首先是基礎需求——人們希望能看得見。全球有約2.9億人有視覺障礙,中國近6,000萬人有視覺殘疾。我曾經面對的病人,幾乎都是致盲性眼部疾病,其中遺傳性、慢性占致盲比例50%以上,對這一部分患者,技術革新意義尤其重大。

      另一個需求是希望看得清,這是一種升級需求,其重要性日益增長。主要疾病種類包括眼部炎癥、晶狀體疾病、玻璃體病變、屈光不正等。隨著生活環境和生活方式的改變,這兩個需求越來越突出。

      作為外科大夫,雖然病人通過手術視力得到改善,令我非常滿足,但是時常要面對“治不了”“治不好”的病人,我希望這些患者通過一種療法被改善甚至徹底治愈。恰好基因治療經過30多年發展和沉淀,成為繼小分子藥、抗體藥之后的新技術浪潮。而我十分幸運,十多年前就進入這個研究領域,看到了這個領域可能帶來的醫學上突破性進步,于是離開醫院創業了。

      眼科加基因治療

      說起我跟張江的淵源,第一次到張江是2000年代參加主治醫生考試,2010年也來過上海藥檢所,張江給我的印象還有點陌生。后來進入眼科臨床研究領域后,開始認識在張江做創新藥的前輩,從陌生到熟悉。所以,當自己創業時,更希望靠近我所熟悉的張江,靠近做創新藥的前輩們。

      我在2020年創立朗信,目前公司聚焦致盲性眼病開發基因治療藥物。眼科加基因治療,這兩個關鍵詞匯疊加在一起,就變成了非常熱的領域。我曾有過愿望,希望自己親手將自己做出來的藥注射到患者眼睛,讓他們重見光明,這是特別棒的事,也是我創建朗信生物的動力所在。

      目前,朗信進展最快的是自主研發的LX101注射液用于治療RPE65雙等位基因突變相關的遺傳性視網膜變性(IRD)患者的臨床試驗申請,已獲得國家藥品監督管理局藥品審評中心(CDE)批準。這是一款針對眼科罕見病的臨床研究,也是國內第一項針對IRD的臨床試驗,I期臨床已經啟動,在入組的患者中觀察到了積極的療效。

      LX101注射液利用非致病病毒——腺相關病毒(AAV)作為遞送載體,將其注射到眼睛局部后可將經編輯的基因片段帶到眼睛細胞。遺傳病人因先天基因缺陷,導致不能合成相關蛋白,通過AAV遞送缺陷基因到眼內表達,可以起到修復基因缺陷的作用。理論上AAV遞送的基因能在眼內長期有效表達,最終達到一次治療,終身治愈。當然,最終結果仍需要長時間隨訪。

      除了LX101,朗信在眼科領域還布局了其他幾項創新靶點的基因治療產品。希望在未來3年時間,能推進5~6款產品進入試驗階段。2021年初,朗信建成近5000平米的研發與生產基地,該基地于2021年5月正式投產。自建生產能力幫助我們更好的提高產品質量,降低成本。

      張江,不斷提升人生

      未來,我們會從眼科拓展到神經領域疾病,希望幫助遺傳病和慢性病的病人重塑人生。想起了小時候在大馬路上看到盲人,他們的世界一片漆黑,如果能讓這些患者重見光明,是我的夢想。

      30年來,張江從一片荒蕪,到慢慢有大學、張江藥谷、藥檢所、動物實驗中心等平臺,上千家生物技術公司,經過多年積累,優勢十分明顯。對新一代創業者,包括我們公司的年輕人,他們更喜歡有活力的創業環境,不斷接觸新事物,提升自己的人生,相信張江也是最能成就新一代創業者夢想的地方。

      孫敏敏:在張江研發下一代細胞治療產品

      易慕峰創始人&CEO

      張江藥谷在全國是極具標志性的生物醫藥產業園區,十多年前我在上海華東理工大學讀本科時就知道張江藥谷是中國藥品創新的窗口。當時的張江還處于發展建設期,后到北京清華大學讀研究生,畢業工作十幾年后再回到張江,感受張江的發展速度和變化真是嘆為觀止和令人驚喜。

      在復星凱特與張江結緣

      真正跟張江結緣是在我參與創辦復星凱特的工作期間。2017年9月,美國FDA批準了全球首款CAR-T治療藥物——美國Kite公司的Yescarta?。2016年底,復星醫藥與Kite達成合作要在國內合資成立復星凱特,希望通過技術轉移實現Yescarta?在中國的本土化生產和銷售以及推動中國的細胞藥物發展。但是彼時國內的細胞治療行業一片混亂,2016年的魏則西事件更是深深影響到細胞治療行業的健康發展,Yescarta?的落地工作面臨挑戰。

      復星凱特注冊成立選址張江,就是看中了這里的生物醫藥產業生態、政策支持力度以及資金和人才實力。2017的康南路222號還是一片工地,而此時附近現已高樓林立,附屬學校、商場、寫字樓拔地而起,如同我國此時的細胞治療行業一樣欣欣向榮。最令人難忘的人和事是在復星凱特選擇商業化載體時,所給予的支持和助力,為復星凱特獲得國內首款CAR-T藥物上市批件奠定基礎,體現了張江速度。

      與志同道合伙伴創建易慕峰

      2021年,作為中國細胞治療產品上市的元年,復星凱特的奕凱達?、藥明巨諾的倍諾達?先后獲批上市,張江在細胞治療領域走在全國前列并不斷迭代升級。

      CAR-T技術在血液瘤治療領域的治愈性突破應用給實體瘤的治愈帶來期望,而后者具有更廣泛的臨床需求。如,胃癌在中國每年有近50萬新發病例,死亡病例近38萬,缺乏有效治療手段。因此,我抱著治愈實體瘤的期望,在天時地利人和的條件下,在張江聯合一群志同道合的伙伴創建了易慕峰。

      CAR-T治療實體瘤面臨諸如缺乏特異性靶點、腫瘤異質性、腫瘤微環境、腫瘤浸潤差等問題。針對這些困難,我們一步一步突破,不斷提高安全性和有效性。從2020年9月啟動運營至今,易慕峰建立了超過10條產品管線,其中靶向EpCAM抗原的IMC001項目,在針對晚期胃癌和晚期消化道惡性腫瘤的兩項IIT研究的低劑量組試驗中,呈現出良好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其中一例患者在觀察到8個月時,腫瘤縮小已超過30%,腹水完全消退,達到了PR療效,給我們帶來了莫大鼓勵和信心。公司希望通過化實體瘤為血液瘤的策略下推動創新的CAR-T技術平臺和產品去解決實體瘤治愈的痛點,5年內有針對實體瘤的CAR-T產品獲批,讓腫瘤患者獲益。

      在張江,我感受到了溫度、高度和深度,最后,祝愿張江的生物醫藥創業者們,在張江這篇沃土上,成長為茁壯大樹。我也相信中國的細胞和基因治療定能健康發展,百花齊放。

      史藝賓:在張江搶占核酸藥賽道

      大睿生物聯合創始人& CEO

      我是一名朝氣蓬勃的80后,從小我喜歡探究科學問題,并認為女孩子也能當一名了不起的科學家。高考時,像很多選擇讀生物的年輕人一樣,我深信生物醫藥具有廣闊前景,且如愿以償考上了復旦大學生物學專業,冥冥中總想做改變人類命運或改善健康的事情。

      從投資到做藥

      不過,生性外向的我又不拘泥于基礎科研,畢業后,我曾在一家國際咨詢公司為跨國制藥企業制定市場及銷售策略,由此學會了戰略規劃和運營執行。那時接觸了多家跨國制藥企業,了解了制藥的系統工程。為了更深入學習制藥企業的醫學事務,我加入了羅氏制藥亞太區負責腫瘤業務產品管線策略。在羅氏,我更深入理解了新藥研發是針對患者需求,解決他們的疾苦。

      之后,我再次跨界加入禮來亞洲基金從事投資工作,并一做就是七八年。此時,中國藥監改革的大幕已徐徐拉開,一大批優秀的海外科學家紛紛歸國,并落戶張江創業。從這時起,我幾乎每天都在張江與前輩企業家、科學家交流學習,看項目,看團隊,看技術,并參與了中國第一批創新藥獨角獸生物醫藥公司的投資、孵化和戰略管理工作,親歷了中國創新藥領域最大一波發展浪潮并在其中參與推動了法規和生態環境。

      彼時,張江每一條馬路早已深深印在我腦海里,我對它的熟悉程度猶如創新藥的每一個靶點,每一條賽道。創業做藥的想法在我心中醞釀,我也在等待一個重新出發的時機。

      從行業來看,經歷了小分子化藥、抗體藥研發熱后,核酸藥物在中國形成了新浪潮。2021年,我創立了開發小核酸藥物的大睿生物。而創業首選地選擇在具有生態圈效應、也是我所熟悉的張江。

      創業以來,公司2022年4月完成3300萬美元的A輪融資。繼而到今年7月25日,我們幸運的獲得了賽諾菲小核酸藥物平臺的化學修飾和遞送平臺的全球獨家授權,以及4個臨床前候選藥物。這將加速核酸藥物管線在肝臟和非肝治療領域的應用。

      讓我十分自豪的是,創立一年里,已形成了自身技術優勢。那就是我們的Razor研發平臺,如果您去看我們的官網,能發現有三個環,它象征著核酸的結構。最核心的是化學修飾、連接子化學、遞送平臺、疾病生物學、核酸生物學、組學數據、藥物設計、模擬分析;第二個環是核酸化學、生物科學、生物信息;第三個環是獨立自主研發的化學平臺,核酸與靶點生物學洞見及高效整合的數據平臺。可以說,快速形成技術優勢,以及新賽道的快速成型,都是建立在張江原有小分子、抗體藥產業積淀的基礎上。

      未來 3~5 年,希望大睿生物盡快推進核酸藥物進入臨床,獲批上市,實現改善人類健康的夢想。而我也長期看好核酸領域的潛力和價值。

      最后,回看張江,這里仍是全國最好的生物醫藥園區,我衷心希望越來越多原創新藥能在張江誕生。

      關鍵詞: 三十而立自主創新何以持續|再憶張江 張江生物

       

      關于我們 - 聯系我們 - 版權聲明 - 招聘信息 - 友鏈交換

      2014-2020  電腦商網 版權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備案號:京ICP備2022022245號-1 未經過本站允許,請勿將本站內容傳播或復制.

      聯系我們:435 226 40@qq.com

      国内精品一区视频在线播放,嫩草影视在线观看,天天久久狠狠伊人第一麻豆,波多野结衣视频免费看
    • <s id="aiiqm"></s>
    • 
      
      • <sup id="aiiqm"></sup>
      • <sup id="aiiqm"></sup>
        主站蜘蛛池模板: www.激情小说.com| 亚洲欧洲日产国码av系列天堂| 中文字幕第5页| 香港三级理论在线影院| 最近中文字幕2018| 国产精华av午夜在线观看| 国产最新在线视频| 亚洲av日韩综合一区久热| 二个人看的www免费视频| 欧美国产成人精品一区二区三区| 国产精品电影网| 亚洲午夜电影在线观看| 怡红院国产免费| 欧美一区视频在线| 国产无套护士丝袜在线观看| 亚洲av无码欧洲av无码网站| 欧美激情成人网| 日韩成人国产精品视频| 国产免费av片在线无码免费看| 久久久久88色偷偷| 美女被狂揉下部羞羞动漫| 性色欲网站人妻丰满中文久久不卡| 别揉我胸啊嗯奶喷了动态图| www四虎在线高清| 波多野结衣系列电影在线观看| 国产青榴视频在线观看网站| 亚洲国产欧美精品| 成人看片黄在线观看| 日本按摩高潮a级中文片| 国产91无套剧情在线播放| 丁香六月纪婷婷激情综合| 福利电影一区二区| 国产精自产拍久久久久久蜜| 亚洲人成在线播放网站| 高清国产激情视频在线观看| 护士在办公室里被躁视频| 免费观看欧美一级特黄| 999精品久久久中文字幕蜜桃| 欧美在线一级视频| 国产午夜精品一区二区| 三上悠亚大战黑人在线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