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 涂明
編輯 | 九月
「甲子光年」獲悉,近日,光伏企業中能創光電科技(常州)有限公司(以下簡稱“中能創”)已完成近億元Pre-A輪融資,本輪融資由耀途資本領投,正軒投資、同創偉業、拓邦投資、分享投資跟投。
(資料圖片)
中能創成立于2021年9月7日,由原光伏國家重點實驗室主任黃強博士創辦,總部坐落于常州,是一家光伏異質結電池制造與技術服務企業。成立僅2個月后,中能創獲得軟銀中國的數百萬元投資。
中能創團隊在光伏領域深耕多年。據黃強介紹,其科研團隊脫胎于中國光伏科學與技術國家重點實驗室,該實驗室系黃強在2010年時,依托天合光能,以創始主任身份創辦。現中能創聯合創始人崔艷峰博士,彼時便是該實驗室的核心成員。2011年,中能創團隊開始承擔國家863計劃中的異質結項目研究,在光伏電池的去金屬化和硅片超薄化領域積累了諸多專利。
最近,隨著光伏電池技術的革新,光伏產業似乎來到了新的拐點。當下,光伏電池的主流產品——PERC電池(發射極鈍化和背面接觸電池)已逼近其理論上的發電效率極限,降本增效的空間所剩無幾。在此背景下,市場開始呼喚更高效的新技術,其中,最被看好的技術路徑便是TOPCon、IBC以及異質結三種。
在光伏領域,誰能掌握未來的主流技術,誰便掌握了迅速崛起的“鑰匙”。中能創團隊認為,異質結電池發電效率與良品率更高,環境適應性更強,“更有成為主流電池技術的潛力”。于是,憑借在異質結領域多年的積累,瞄準新一輪產業迭代機會,中能創團隊選擇了創業。
近日,「甲子光年」專訪了中能創創始人兼總經理黃強,聊一聊這家企業眼中的光伏產業新機會,以及它是如何構筑商業優勢的。
中能創的無主柵異質結光伏板
1.N型電池掀起光伏“三國爭霸”
對于我國新能源發展而言,光伏發電無疑是最重要的一環。而聚焦至光伏產業內部,提高發電效率、降低成本,始終是決定產業命脈的核心。
為了降本增效,我國光伏產業在過去曾經歷過兩次技術革命:
第一次是在2009年~2010年,發生在光伏電池的上游——硅料領域。通過這一次革命,電池片的制造主材多晶硅實現了量產,成本從200美元/千克直降到20美元/千克,擁有“世界硅王”之稱的保利協鑫,正是憑借其技術優勢崛起;
第二次是在2013年~2019年,發生在硅料之后的硅片生產環節。在這次革命中,發電效率更高但造價也更昂貴的單晶硅片,因為單晶爐與直拉單晶技術的優化而具備了量產的能力。自此之后,單晶開始逐步替代傳統的多晶硅片成為光伏電池的主要材料。今天光伏市場的龍頭隆基綠能,正是因為這波技術革新加冕為“光伏新王”。
當下,隨著技術的不斷發展,光伏產業似乎又來到了新的拐點。黃強告訴「甲子光年」,現在行業普遍認為,光伏的第三次技術變革最有可能發生在電池片領域。
PERC電池是目前光伏產業的主流電池技術。根據中國光伏行業協會(CPIA)報告,在2021年的市場格局中,鋁背板電池的市占率為5%,PERC電池的市占率為91.2%。但是,PERC電池已實現23%的光電轉換效率,距離其24.5%的理論極限,沒有太大的提升空間。
為突破產業瓶頸,市場開始呼喚功率更高的光伏新技術。8月18日,國科技部、發改委、能源局等九部委發布《科技支撐碳達峰碳中和方案》,指出要重點“研發高效硅基光伏電池”。
所謂“硅基光伏電池”,一般包括P型電池與N型電池兩種。前者制作工藝簡單,設備建設成本較低,一直以來都是性價比最高的電池技術路線。不論是上一代主流的鋁背場電池(BSF),還是當下正充當市場主力的PERC電池,均屬P型電池序列。但另一面,凡是P型電池,基本都會面臨24.5%的發電效率極限問題。
市場上足以替代P型電池成為市場主流的,便是N型電池,也就是九部委所強調地“高效硅基光伏電池”。其技術路線多且清晰,發展相對成熟,各類技術的光電轉化效率均已超過24%,應用潛力巨大,商業化空間十分可觀。
目前,N型電池的主要種類包括三種,即TOPCon、IBC以及異質結。在行業看來,未來的光伏市場主流,大概率會從這三種技術中產生。
黃強向「甲子光年」介紹,在這三種技術中,前期生產壁壘最低的就是TOPCon。該技術的最大特點是生產線無需另造,只需改造現有的PERC產線即可,前期投產成本低。但它的光電轉化效率較低,目前的實驗室極限是26%(ISE,雙面接觸),優于PERC,低于異質結和IBC。此外,TOPCon的工序太過復雜——尋常的光伏電池一般只需經過9道生產工序,而TOPCon的工序高達12~13道,大大提升了量產難度,良品率也因此極難把握。
至于IBC電池,是目前所有電池技術中發電效率最優的一種,實驗室極限效率已經能達到26.63%。但工藝也最不成熟,加工成本極高,生產設備昂貴,距離商業化還很遙遠。
對比之下,異質結電池的表現更符合市場要求,被認為是最有希望成為下一代主流電池的技術路線。根據CPIA公布的實證數據,目前,異質結電池相比P型電池,在發電量上具備絕對優勢,每千瓦發電量可增益6-10%。其實驗室最高光電轉換效率在26.5%左右,高于PERC和TOPCon電池,且工序最少,僅有4道,生產步驟可控性強,良品率最高。
CPIA曾預測,隨著技術發展與N型電池量產線的鋪開,預計到2025年,TOPCon與異質結兩種技術的市占率將逼近50%。而到2030年,異質結電池將成為主流,市占率至少在40%以上。
在黃強看來,當下是電池片未來技術路徑最不清晰的時刻,三種N型電池技術都有機會,且會在TOPCon和異質結兩項技術上優先爆發。目前,這兩項技術的量產光電轉換效率均在25%左右。
2.做大、做薄、去金屬,中能創的破局點
面對異質結新機會,目前國內幾家光伏巨頭也不肯落后。
今年6月23日,隆基宣布其M6全尺寸電池異質結電池光電轉換效率突破世界紀錄,達到26.5%,標志著異質結距離商業化應用又進一步。8月31日,全球最大的光伏電池制造商通威也宣稱在成都、合肥等地開展異質結電池的中期測試,并同步研發TOPcon電池。此外,阿特斯陽光電力、天合光能等幾家頭部企業,也在異質結領域紛紛展開量產試驗。
中能創也從N型電池的變革中看到了機會。
黃強介紹, 在異質結發展初期,戰場主要有二:一個是利基市場,即高度定制化的需求市場;另一個則是主戰場——拓展更多的應用場景。
中能創破局首先是從利基市場開始。目前,中能創主要將建筑行業作為切入點,并期待以定制化、高效率、低成本三大優勢打開市場。通過定制化服務,中能創可以為樓宇、園區設計出具備“蘇州園林風格”等特色外觀的光伏組件產品,并用最小的占地面積實現最大的發電效率,將高效率與定制化結合。
黃強表示,光伏發電效率不僅取決于電池片的光電轉換率,還取決于系統效率,而異質結技術恰恰是溫度系數最低、環境適應能力最強、系統效率最高的一種。目前,新加坡國立大學所引入的樓頂異質結光伏組件系統效率全球領先,在91%左右,而一般光伏電站的系統效率通常在80%-85%上下浮動。
當突破利基市場后,異質結企業們想要大規模商業化,就必須解決降本難題。
對此,耀途資本創始合伙人白宗義認為:“異質結電池技術前景廣闊,但目前仍然面臨設備投資過高、生產成本偏高等問題。”中來股份于今年9月發布的一份報告顯示,當前,異質結電池的生產含稅成本約為1.4~1.5元/W,而當前主流的PERC電池,生產含稅成本約為1.27元/W。
在異質結的成本中,硅片和銀漿是最主要的開銷,其中,硅片約占電池總成本的一半,銀漿則占非硅成本的1/4。因此,能否在這兩方面降本,或將決定誰會在爭霸賽上真正突圍。
為了降低原料耗材成本,黃強介紹,中能創團隊的核心思路是做大、做薄、去金屬。
做大,即增加單片電池的尺寸。當硅片變大后,其發電功率會顯著提高,但所配套的電池輔料消耗卻并不會同步提升,因為電池輔料的使用只與電池塊數有關,同其面積大小關聯不大。將電池片做大不僅是中能創的選擇,也是行業趨勢。目前,中能創的主要產品尺寸為210mm,行業的主流尺寸是166mm,未來,182mm和210mm的市占率會不斷提升。
而做薄,指的是超薄化硅片技術,硅片越薄,硅料成本自然越低。中能創團隊使用的超薄硅片關鍵封裝技術來源于其在2014年一次創業時研究的成果,擁有完整專利權。黃強指出,對于一般的光伏技術而言,硅片做薄往往會導致其發電效率下降,得不償失。而異質結電池則相反,硅片薄化后不僅不會限制發電效率,還會提升其功率。所以,硅片薄化目前是異質結獨有的降本方法,這種優勢會隨著量產規模的提升而不斷放大。
至于去金屬化,通威、隆基等企業所采用的方法是銀包銅或鍍銅技術,通過以銅代銀的方法來節約銀耗。而中能創則是在這些技術的基礎上,疊加了無主柵技術,以此來節省銀漿。
主柵,即鑲嵌在光伏硅片上的寬金屬導線,與細金屬導線,即輔柵向對應。黃強以交通工具作比,“主柵相當于高鐵,速度快,運量大,但是建設成本很高;輔柵則相當于出租車,速度慢,但是便宜。”
一直以來,如何選擇主柵的寬度和數量,始終是光伏行業的難題。據CPIA數據,2021年,行業內主流的主柵應用數量是9條。多數光伏企業采用的是主柵與輔柵相互結合。
“目前技術的發展方向是增加主柵數量、降低主柵寬度,多建‘低配版的高鐵’,這在業內被稱為‘多主柵技術’。而‘無主柵’則是另辟蹊徑,直接取消電池片中的主柵,將其輔柵和組件封裝時的互聯焊帶相連,即‘電池無主柵,組件多主柵’”,對于無主柵技術的特點,黃強解釋到,“這個技術的優勢非常明顯,能大幅降本,但技術門檻很高。”
中能創無主柵異質結電池的細節展示
業內普遍認為,直到2030年,無主柵技術仍將是小眾技術路線,市占率局限在10%以下,限制其普及的主要原因在于生產設備投入成本太高。
2022年,中能創研發出全球首個210mm無主柵超薄化異質結電池,獲得了德國TüV萊茵的第三方權威認證。目前,中能創是中國第一家、全球第二家掌握大尺寸無主柵異質結技術的企業。
黃強認為,這項技術將為行業帶來革命性影響,“通過無主柵技術,異質結電池的硅料和銀漿消耗將大大減小,每瓦成本可降低0.2元~0.25元。在多種技術疊加下,目前中能創的異質結電池可比常規的PERC電池多發5%~6%的電。”
此輪融資,中能創將擴建其大尺寸無主柵異質結電池的量產線、研發下一代產品,并擴充其團隊。
“目前,限制異質結普及量產的主要原因就是成本,而大尺寸、超薄化、無主柵這三項技術疊加,無疑能很好的降低生產成本。”黃強介紹,“中能創已經解決了異質結技術前期設備投入成本過高的問題,能夠實現量產,到2023年,中能創的產能預計將達到1GW,并將快速擴展至10GW。現在,中能創預估每投產1個GW,就可以節省設備成本人民幣3000萬元左右,這為異質結性價比高于PERC,從而走向產業化,帶來了全新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