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關資料圖)
□蔣璟璟
曾幾何時,跟風追劇、到網紅地打卡、被“種草”后買買買等行為盛行一時。如今,越來越多的網友“患上”“熱度排斥癥”,與熱度保持距離,甚至逆向而行。拋開個性因素,他們的普遍“癥狀”是,在信息消費時,對大眾趨勢和信息熱點反映“慢半拍”,甚至無動于衷。他們對海量網絡信息和熱搜推薦,有自己的接受邏輯和取舍機制。等熱潮退去,口碑沉淀后,他們再決定是否“追”,是否為之買單。“癥狀”的背后,是一場攻防博弈。(央視網)
網絡輿論場內的所謂“熱度”,實則有兩重含義。其一,就是基于自發秩序下所形成的“話題關注度”。其二,則是指有關方面有意為之的“議程設置”。而從大趨勢上看,在我們的信息生態內,那種人為制造的“熱度”正在越來越多。某些電視劇未播先火,一些劇情、臺詞莫名其妙就上了熱搜,諸如此類的詞條,就自顧自地高高掛在那里,不尷不尬。
有“按頭安利”“水軍控評”,自然也就衍生出了當下的“熱度排斥癥”。從某處意義上說,“熱度排斥”,既是一種油然而生的反感情緒,也可以理解為是個體內在的自我保護機制。對熱度的排斥,是對那種“強加于人”做派的排斥,是對群體裹挾焦慮的排斥。在網絡社群營銷、信息流口碑營銷大行其道的今天,那種投喂式、填鴨式的產品推廣動作煩不勝煩,越發構成智商上的侮辱,很多人深感冒犯。
“熱度排斥癥”之所以獲得越來越多人響應,同樣是基于現實中的“教訓”反饋。不少人趕時髦看熱劇,卻發現根本就是爛片,純屬浪費時間;還有一些人一度熱衷購買各種“網紅神器”,倒頭來發現根本一無是處,妥妥被收了智商稅……本著“騙我可以,注意次數”的最后決絕,很多人索性就眼不見心不煩了。“不看、不理、不跟風,總可以了吧”,當真是心死一般的憤懣。
說是“熱度排斥癥”,本質是其實仍是“獨立審美”和“理性思辨”能力的回歸。相比于那種無腦跟風追熱點,做一個更平靜、更有主見、不流俗的消費者、觀影者、旅行者,必將成為一個越來越有吸引力的選項。
關鍵詞: 封面評論|熱度排斥癥 本質是基于理性的自我保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