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1987年諾華(中國)總裁貝德年來中國留學時計算,諾華這一全球知名生物醫藥企業已有90多款產品在中國獲批,其中光2015年至2021年六年間,就有35款新藥獲批。當中國生物醫藥市場悄然成長為僅次于美國的全球第二大市場時,跨國生物醫藥巨擘級企業都能感受到中國深化開放,提升創新藥物審批機制流程的加速度。
在本次第五屆中國國際進口博覽會上,諾華(中國)總裁貝德年在接受南都專訪時表示,到2024年,諾華要實現超過90%的創新藥物在中國與全球實現同步開發和新藥申請,讓更多、更好的創新藥物惠及中國患者。
(資料圖片)
諾華(中國)總裁貝德年
進博會上展示的新品
不少都獲得過生物醫藥領域的“諾貝爾”
作為最早表示支持并連續參加五屆進博會的跨國藥企之一,諾華攜多款廣獲認可的重磅創新產品參會。包括目前針對重大疾病領域的“全球唯一”或“全球首個”的產品、比如放射配體療法Pluvicto和小干擾核酸(siRNA)降膽固醇創新療法Inclisiran。
此外,諾華還展示了不少行業領先的在研產品線、先進療法,比如針對心血管、免疫、腫瘤、眼科、中樞神經等核心治療領域的多款創新藥物,尤其是獲得蓋倫獎的重磅產品。蓋倫獎是醫學界的最高獎項,也被稱為“生物制藥領域諾貝爾獎”。自1999年以來,擁有極強新藥研發實力的諾華已獲得了超過 50次蓋倫獎。
諾華(中國)總裁貝德年在南都進博會展廳內接受專訪
“今年我覺得特別高興,幾乎所有生物醫藥領域最大的跨國企業都參加了進博會。這是一個非常好的平臺,可以展示創新以及優秀產品,并且和業界以及跨業界的合作伙伴建立起卓有成效的合作關系。”
貝德年表示,自2018年參與首屆進博會以來,諾華已經有二十多款藥品和適應癥在華獲批,且大多在獲批之前在進博會上展出過。進博會還可以讓跨國企業和多方合作伙伴進行溝通,大家集思廣益,進一步優化營商環境。比如和博鰲樂城先行區確立的合作關系。“2020年第三屆進博會,諾華就和博鰲樂城先行區簽署了合作備忘錄,在這個框架下,已有六款創新藥物通過‘先行先試’的模式落地博鰲樂城。在2021年進博會上,雙方又簽訂了新的一份合作備忘錄,在當地探索相關藥物應用于真實世界的研究證據,以更好地促進藥物研發,加快創新藥在中國獲批的速度。就在不到兩周前(10月28日),諾華在博鰲的真實世界研究中心正式掛牌。”
中國營商環境前所未有的開放
且在以加速度前進
貝德年1987年第一次來中國時,還是以留學生身份,不斷開放、包容的中國很快就吸引了他。1999年之后,他開始在中國常住、工作、生活。
諾華在本屆進博會上的展區
“在我看來,中國當前的營商環境的開放和透明性不斷提升,這對于包括諾華在內的跨國藥企來說很重要,可以幫助我們制定更加長遠的投資規劃。”
貝德年表示,中國政府一直在積極推動醫療行業和醫藥行業的改革開放,包括優化臨床試驗的規范,加快審批速度,不斷增加國家醫保目錄的藥品數量和更新頻率,提供更多的支付渠道,這讓跨國藥企可以更加有信心的把最優秀的產品帶到中國市場,并得到更快速度的審批。“中國的監管和政策已逐步與國際規范接軌,這可以幫助我們進行全球同步的藥品開發,以及新藥申請和遞交,讓最創新的產品盡早惠及中國患者。從1987年到現在,諾華在中國已經有90多款產品獲批,而從2015年到2021年獲批的產品就有35款,可見這個加速的過程有多快。”
貝德年表示,為了與中國改革開放的加速度同頻共振,諾華也將不斷加快把安全、有效、治療效果確切的高價值藥品引入中國、服務中國患者的速度,同時進一步提升創新藥物的可及性以及可支付性。“諾華還有一個目標,就是在2024年實現超過90%的新藥在中國與全球實現開發和注冊的同步。”
“港澳藥械通”為加速引進提供了契機
在實現創新性藥物中國與全球同步的道路上,企業在努力,中國政府和職能部門也在不斷的努力。
“大灣區政策就為創新藥研發企業提供了除博鰲樂城之外的又一個平臺,可以讓在中國香港、澳門上市的成熟藥品進入到粵港澳大灣區惠及中國內地患者。諾華將把最具創新力的藥品以及對中國患者能夠帶來最大幫助的藥品,通過藥械通渠道來到中國,并且不斷提升它的可及性。”
作為最早表示支持并連續參加五屆進博會的跨國藥企之一,諾華攜多款創新產品參會
貝德年表示,這不僅是管理理念上的創新,藥械通等先行先試模式對于藥品原研型企業的未來戰略也有著重大影響和深遠意義。“這能幫助加快藥品在中國獲批的速度并且提升藥品的可及性。通過這樣的創新政策,像諾華這樣的跨國藥企可以積累更多的真實世界證據,幫助企業更好地理解疾病的流行病學,疾病的診療以及患者的需求,從而進一步提升產品和療法的有效性與安全性。”
當前中國的生物醫藥行業也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從曾經一個以仿制藥生產為主導的領域,發展出了不少有競爭力的生物科學公司。在貝德年看來,這樣的變化絕非偶然,它來自于政策制定者多年來的不斷耕耘,不斷推動以及非常積極的友好的合作,才能夠實現這樣的創新轉型。“我個人很榮幸能夠參與到這個過程中來。”
將從多個維度共同提升創新藥的可及性
創新藥往往意味著價格相對高昂,在其沒有被納入到醫療保障當中時,患者總會因價格因素、保障因素而無奈放棄使用。對于如何進一步提升創新藥物的可及性,諾華進行了諸多有益的探索。
貝德年告訴南都記者,創新藥的研發伴隨著高風險和高失敗率。1999年,他剛進入醫藥行業時,每一萬個化合物的深入研究才可能帶來一種創新藥物成功上市。其研發周期可能長達10-15年,研發成本可能高達10億美元,而且上市之后也不是每一款產品都能實現研發成本的回收。過去一年,諾華全球研發費用達到95億美元,占整體收入比重超過18%。
近些年來,得益于很多創新科技、合作模式都能更好地降低成本和失敗率。現在,所有的研發項目中大概有12%能夠成功上市,研發速度加快了,成本下降了,這本身也在提升新藥的可及性。“我一直認為,即使再好的創新,如果它只是束之高閣,沒有進入到市場,其實是幫助不到任何人的。”
貝德年表示,“一個提升藥物可及性的比較可行的方案,應該是在保護藥品原研企業的研發動力和積極性,提升患者可支付性以及保障的多個維度來共同構建。”
諾華將力爭在2024年實現超過90%的新藥在中國與全球實現開發和注冊的同步
諾華目前正在與中國不少公司、相關方展開了合作,上個月,諾華旗下山德士與西藏天晟泰豐開展合作,攜手把更多的新科技,新技術帶到中國市場;去年,諾華與百濟神州簽署了一項全球合作協議,把百濟神州的一款產品推向海外。“我們正在積極探索更多的嘗試,希望通過這樣的合作和創新嘗試,進一步優化生物制藥行業。諾華將深化在華合作,進而滿足現在尚未被滿足的患者需求。”
采寫:南都記者 王道斌 曾文瓊
攝影:南都記者 楊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