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周琦 編輯|江昱玢
(相關資料圖)
光伏賽道闖出一匹黑馬。
這家鈣鈦礦太陽能組件供應商原名惟華光能,由三個清華同宿舍校友創辦,創業初期,公司一度發不出工資;后被協鑫集團收購,改名協鑫光電。
晶硅電池效率提升空間漸小,轉化效率上限更高、成本更低的下一代光伏技術鈣鈦礦電池走到臺前。
無數巨頭闖進這條隱秘賽道。寧德時代鈣鈦礦光伏電池研究進展順利,正在搭建中試線;隆基股份、晶科能源、通威股份等能源企業也加緊布局。
成立僅3年,協鑫光電已成為目前最大尺寸鈣鈦礦電池記錄保持者,完成了6輪融資。去年年底,淡馬錫、紅杉中國、IDG組團押注,協鑫光電完成5億元B+輪融資。
真香賽道
“今年目標是在1*2米組件上實現18%的效率,已經接近實現了。”協鑫光電創始人、董事長范斌在接受《21CBR》記者采訪時表示。
光伏發電追求的光電轉換效率,指的是當太陽光能量照射下來,能轉換成電能的比例。太陽能電池轉換效率的高低,決定了其受市場青睞的程度。
以晶硅電池為例,2022年底,隆基的單結晶硅電池效率達到26.81%,理論轉換效率極限為29.4%——晶硅電池提升轉換效率的空間很小。
鈣鈦礦理論效率極限為33%。2009年被發明后,單結鈣鈦礦電池轉換效率從3.8%上升至26%。
“直觀看鈣鈦礦‘18%’的效率相較晶硅偏低,這里有一個誤會。”
范斌解釋,鈣鈦礦電池的實際發電量比晶硅電池高約10%。由于弱光效應與溫度系數方面的優勢,效率18%的鈣鈦礦組件,實際發電能力相當于效率20%的晶硅組件。
從性能角度講,目前鈣鈦礦產品的效率與晶硅相差無幾。隨著產線設備優化,效率還將逐漸提升。
在范斌的規劃中,1m×2m大尺寸鈣鈦礦組件量產后,效率有望1-2年內達到20%-22%。
“我對技術團隊很有信心。我們三個創始人畢業后,一直在做鈣鈦礦,團隊從10多人發展到上百人。”他介紹,研發團隊擁有鈣鈦礦太陽能電池核心技術,掌握43項專利。
鈣鈦礦產品的生產過程能耗低。從實驗室提純鈣鈦礦到逐步結晶,整個工藝的溫度不超過150度,而晶硅生產有很多環節要1000度以上的高溫。
且鈣鈦礦以基礎礦為合成原料,涉及部分玻璃、TCO、封裝膠膜等,整體成本較低,不需要銀漿等高價值原料。
國泰君安證券預測,鈣鈦礦產線設備投資較晶硅電池低44%-50%;組件制造成本約為1元/W,量產后有望降至0.3-0.4元/W。
“產品工藝流程在一個工廠里即可完成,單位產能投資可降低至晶硅產線的一半。”
范斌表示,協鑫光電的100MW項目若能達到良品率要求,預計成本是晶硅產線的70%左右。
艱苦創業
2000年,范斌考上清華化學系,他發現導電高分子材料可用來做太陽能電池。
當時中國光伏產業剛起步,高純度硅材料太貴,用人工合成物降本是個解法。范斌便開始做有機光伏研究,這是鈣鈦礦電池所屬的光伏電池。
清華畢業后,他來到研究有機太陽能的世界頂尖學府——瑞士洛桑高等理工學院,繼續攻讀博士學位,師從鈣鈦礦電池行業早期奠基人米夏埃爾·格雷策爾。
2010年,范斌畢業,與清華室友白華、田清勇創立惟華光能。受到投資人的鼓勵,“順著大江大河,而不是找個水溝,翻一點兒浪花”,三人決定回國做光伏。
“關系比較好的朋友找到一些投資人,投給我們啟動資金。”范斌回憶道,“早期投資人對技術不了解,更多是相信團隊不為自己謀利益,而是把事情做成。”
成立第二年,中國光伏產業遭遇“反傾銷、反補貼”制裁。范斌靠1000多萬的融資,咬牙堅持6年。
2012-2013年,中國企業尚未走出"雙反"陰霾,鈣鈦礦技術成為有機光伏領域的熱門技術,范斌團隊從OPV(有機光伏)轉為研發鈣鈦礦技術。
“行為非常冒險,好在運氣不錯。”范斌告訴記者,轉機來自2015年收到的一封郵件——中國多晶硅行業龍頭協鑫集團,主動提出到公司實地拜訪。
協鑫集團董事長朱共山認為,一定會有新技術替代晶硅技術。彼時,鈣鈦礦效率進步迅速,僅用3年便從6%飛升至22%,這引起了朱的注意。
“當時,公司大部分投資人已退出,市場上對技術認可程度有限。如果沒有協鑫集團的支持,我們的創業就會止于彼時。”
一直在接觸資本的范斌抓住機會,2016年底,協鑫收購惟華光能58.5%的股份;2019年,協鑫光電成立。
范斌意識到,“實驗室里的人對技術、設備等都停留在認識級別,往工業級別發展后,很多設備工藝的用法與最初設想差別巨大。”
2019年2月,協鑫光電率先建成10MW中試線,即為了跑通工藝流程,建了一條比實驗室更大、比量產線更小的產線,在這條線上生產45cm×65cm的鈣鈦礦組件。
范斌認為協鑫光電團隊組合非常理想,創始人們技術出身,大股東協鑫集團是傳統光伏行業巨頭,推動公司的鈣鈦礦技術從實驗室走向市場。
闖無人區
去年12月,協鑫光電完成5億元的B+輪融資,淡馬錫、紅杉中國、IDG等一眾明星資本加持。
“光伏維度非常單一,不存在商業模式,也無需考慮消費者心態。投資者主要關心技術本身,只要技術靠譜,電站回報率高,就能成為主流。”
范斌表示,本輪融資將用于協鑫光電100MW大尺寸鈣鈦礦組件產線的工藝和設備開發。“我們還在這條線上不斷改善設備、材料、工藝。”
其中最難的是提升效率。技術本身外,還要解決材料設備供應、供應鏈、品控等繁雜問題。
范斌表示,現在鈣鈦礦電池遭遇的產業化難題,是如何在大面積組件上,把涂均勻的膜通過控制結晶,得到高質量的干膜。
當咖啡打翻在桌面上,并不會形成光滑鏡面,而是形成一圈圈咖啡環。對鈣鈦礦來說,如果溶液自然揮發干燥,會形成波浪狀、圓環狀物質,而非光滑面。
鈣鈦礦電池要求溶劑揮發過程中,晶體像鏡子一樣光滑,需要調整溶液配方,優化結晶設備;若密度不均勻、相互之間存在孔隙,會導致鈣鈦礦效率明顯下降。
“面積小,效果容易控制;面積大,想要獲得光滑鏡面很難。”范斌表示,協鑫光電已實現鈣鈦礦溶液在1m×2m尺寸組件揮發后,生成鏡子似的晶體。
新建的1m×2m尺寸鈣鈦礦組件產線,是同規模全球首條100MW量產線,已在昆山完成廠房和主要硬件建設,計劃2023年投入量產。
“以前光伏行業晶硅所有技術都是國外研發成熟后,國內再引進。協鑫光電闖無人區,這是國內光伏企業第一次原創開發,甚至把國外競爭對手甩到了后面。”
范斌很自信,“沒有其他企業拿到1000平方厘米以上的組件效率認證,我們在2019年就完成了1240平方厘米的認證。”
范斌介紹,協鑫光電的鈣鈦礦組件已有訂單意向,暫不接受訂單預定。100MW產能尚不需要考慮市場銷售,公司各方股東即可消化,如協鑫集團、寧德時代、道達爾等。
有業內人士預測,2050年全球光伏發電在總發電量中的占比將達20%-30%。
“這一預測仍偏保守。當光伏成本比煤便宜時,完全可以成為75%以上的主流能源。我們有義務讓技術從實驗室走向量產。”范斌展望著。
“我們判斷實現量產后,快則一兩年,慢則兩三年,(鈣鈦礦)會被市場接受。”
新技術需要示范認證。量產成功后,協鑫光電會鋪設示范電站,讓市場看到效率和回報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