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來源:時代財經 作者:王言
(資料圖片僅供參考)
在關閉200多家門店后,“火鍋一哥”海底撈(06862.HK)開始走出虧損的泥潭。
2月24日晚,海底撈發布正面盈利預告。截至2022年12月31日,海底撈年度收入預計不少于346億元,相比上一年同期的411億元,減少不超過15.8%。
海底撈表示,這主要是由于2022年新冠疫情影響而導致中國大陸地區若干餐廳停止營業或暫停堂食服務及客流量減少;及因“啄木鳥計劃”2022年1月至8月期間門店數目較2021年同期減少。
圖片來源:圖蟲創意
盡管營收有所下滑,但海底撈卻實現扭虧,錄得凈利潤不低于13億元,上一年同期為凈虧損41.61億元。
海底撈稱,預期利潤主要歸因于“啄木鳥”計劃采取改進措施令餐廳營運效率提高;自2022年6月以來,隨著新冠疫情的緩和,公司在中國大陸及其他地區的餐廳經營表現明顯好轉。此外,由于注銷從公開市場及以要約收購方式回購的2026年票據,海底撈獲得非經常性收益3.29億元
海底撈相關人士對時代財經表示,在開啟“啄木鳥”計劃后,公司利用區域化管理體系幫助海底撈持續監控餐廳質量,從“顧客滿意度”和“員工努力度”兩個方向快速地發現問題、有效地解決問題。同時,2022年12月,國內已調整新冠疫情控制措施,相信公司的業務表現將進一步改善,同時公司將密切關注市場狀況并調整商業策略及運作以減少負面影響。
關閉200多家門店
2021年11月,為了糾正此前因錯判形勢而盲目開店的錯誤,海底撈推出“啄木鳥計劃”,結合經營情況,關閉300家左右業績不佳的門店。受此影響,公司全年巨虧41.63億元。
目前,“啄木鳥計劃”的執行已經告一段落。極海品牌監測的數據顯示,2021年12月,海底撈有1396家門店,到2022年7月,海底撈門店數量達到“啄木鳥計劃”啟動以來的歷史最低值,為1334家,相比2021年9月歷史最高的1562家,減少228家。
2022年8月,海底撈表示,隨著疫情緩和,當年6月以來,公司餐廳經營月度環比已明顯好轉,計劃擇機啟動“硬骨頭計劃”,考慮重新啟動“啄木鳥計劃”下關停的部分門店。從2022年7月開始,海底撈門店數量開始緩慢回升,截至2022年12月,海底撈共有1346家門店。
上述海底撈人士稱,從去年年底開始,防疫政策的調整疊加節慶消費刺激,聚會社交的需求逐步釋放,公司團建、親友聚會的需求顯著增加。在海底撈門店端,大桌用餐、團餐預訂量在過去幾個月里有所上升。“隨著中國各項‘穩經濟’政策不斷落實落細,消費潛力還將進一步被激活、釋放。”
根據海底撈提供的數據,1月23日大年初二開始,全國海底撈門店的客流就開始大幅度增長,在1月23日到27日的5天里,共計接待顧客超650萬人次,比上一周同期客流增長20%。而隨后的元宵節、情人節等節假日,都在刺激市場的消費熱情進一步恢復。
時代財經也注意到,在北京、廣州等地,從2022年年末開始,部分海底撈門店的客流大幅度增加,消費者也重新排起了長隊。
開拓新業務自救
過去兩年,在主業持續虧損的情況下,海底撈也不斷推出新業務,試圖自救。
海底撈新任CEO楊利娟上任后,海底撈在持續推行“啄木鳥計劃”的同時,還嘗試布局外賣、預制菜、社區團購和直播帶貨等業務,以此對沖疫情對火鍋業務的影響。
2022年10月28日,海底撈在抖音舉行2022年秋冬新品線上發布會,推出了部分新品,還開啟直播帶貨。抖音的官方數據顯示,海底撈排在當天團購帶貨主播榜的第5位。另據第三方直播數據統計平臺灰豚數據披露,在開播后的7個小時里,海底撈直播帶貨的累計銷售額已經超過600萬元。
2022年7月,海底撈發布公告稱,公司正考慮將海外餐飲業務公司的股份進行分拆上市。5個月后,海底撈海外業務子公司特海國際(09658.HK)在港交所正式掛牌交易。外界普遍認為,海外業務是海底撈近年來為數不多具有亮點的業務之一,分拆上市之后,則有希望為其帶來一定的資金補充。
2月24日,特海國際發布公告稱,截至2022年12月31日,特海國際的年度收入預計超5.58億美元,較上年營收增長78.6%,錄得3600萬美元至4500萬美元的虧損,相比去年同期1.51億美元的虧損大幅收窄。
特海國際表示,2022年期間,多個國家陸續取消因新冠肺炎疫情而實施的堂食限制令,使得旗下餐廳逐步恢復正常運營,客流量及翻臺率顯著上升,同時餐廳數量較2021年進一步擴張,因此營收獲得大幅提升。
隨著全球新冠疫情影響的消退,以及內部管理的提升,特海國際董事會相信本集團的業務表現將持續改善。
2月24日,海底撈報收19.26港元/股,跌1.13%,總市值1073.55億港元。
關鍵詞: 關了200多家門店后 海底撈又現排隊長龍 去年扭虧賺了至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