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藝術”會帶來哪些火花?這場展覽將給你解答。5月21日,電子科技大學·四川美術學院第三屆科技藝術聯合教學與創作成果展開幕式在成都市美術館A館舉行,儀式由電子科技大學黨委副書記申小蓉主持。
現場展陳的23件“科技+藝術”的裝置藝術作品,均出自電子科大交互新媒體藝術(iArt)輔修專業與與四川美院師生之手。此前展覽已于今年2月在重慶時代美術館展出,本次在成都的展覽將持續至5月28日。
本次題為“無界漂移——跨域連接、方法生長與數字生活”的聯合教學與創作成果展是電子科技大學與四川美術學院繼第一屆“破壁”、第二屆“超驗植入”之后的第三次跨界合作。
【資料圖】
如何理解此次主題?策展人、四川美術學院造型藝術學院副院長唐勇介紹,本次展覽在前兩屆取得的教學經驗與實踐成果基礎上,展現打破科技與藝術界限后的“無界漂移”新形態,更加強調科技藝術的開放性。
“本次展出的作品通過對想象潛能、創造方法與生活鏡像的直觀呈現,引導學生共同反思當前科技浪潮與社會之間的互動,旨在的創作過程中培養能力強、懂管理、有情懷的復合型人才。”策展人、電子科大交互新媒體藝術輔修專業負責人彭岷表示。
例如在《路》中,通過放置在公共場域的信息采集裝置,以收集到的行人信息驅動古樸的青磚路面,并投影到墻面,觀眾與作品的連接將跨越時間與空間的限制,在往昔的路面上留下當代的痕跡,試探究公共空間與交互藝術的耦合;作品《二維碼》將人們常見的區區二維碼放大為大型雕塑,并以鏡面不銹鋼材料作為加強,具有絢麗色彩的巨大形體在帶給觀眾視覺沖擊的同時,表達了立足當下,面對傳統,聯通未來的期望......
此次打破“界限”的背后,也是兩所高校在合作中互補相融的過程。彭岷觀察到,雖然兩校學生在日常展出的做事風格有所差異,但卻在設計想法和布展過程中相互競爭、參考和映襯,從而達到了意想不到的藝術效果。
這樣的合作,對雙方也大有裨益。四川美術學院黨委書記唐青陽指出,本次聯合教學與創作成果展是電子科大與四川美院打破地域界限和學科界限的生動體現,希望通過本次展覽共同探索連接科技與藝術的橋梁,達成學術價值與創新價值的傳播推廣與交流。
電子科技大學校長曾勇表示,審美能力與藝術感知對于工科學生而言同樣重要,優秀的工程設計離不開創造力與想象力,電子科大與四川美院以科技與藝術的融合發展為途徑,不僅提升工科生的藝術審美能力,也利于學子在探索美、發現美、創作美與呈現美的過程中,讓美育與勞育融為一體。
基于此目的,電子科技大學于2019年開設了“交互新媒體藝術”輔修專業(iArt),發揮雙方優勢進行跨學科人才培養。申小蓉介紹,該專業強調“科技”與“藝術”的跨界融合,以海量的在線教育資源為依托、跨學科的綜合項目為內容、校內校際校企間大量的師生互動和動手實踐為手段,激發學生創新能力,意在培養面向未來、基礎扎實且兼備藝術修養和動手能力的全新型工程師。
目前,該輔修專業已與騰訊、完美等企業以及川美、川音、川傳等藝術類高校建立了合作關系,通過共建課程、聯合教學、聯合創造等方式實現教育資源的融通與優勢互補。每年,兩校聯合教學與創作的成果都將以科技藝術聯展的形式呈現,在成渝雙城分別展出。
展覽現場。電子科技大學供圖
開幕式現場。電子科技大學供圖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