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可以請您幫我按一下電梯嗎?」
(資料圖片僅供參考)
近幾年,不少入住高端酒店的同學,可能偶爾會在電梯中,遇到這樣憨態可掬的「機器人服務員」。像外賣、拖鞋、飲用水這樣的小物件,酒店可以放心交給這些機器人服務員,讓它們送到客人手里。
同樣,這些移動機器人的身影也出現在餐廳、商場以及高端物業中心,它們或為人們「端來」菜品,或在商場為人們提供導覽,還有的負責清潔地面。
似乎一夜之間,機器人就從工業和制造領域,「跨行」進入到第三產業之中。
艾媒咨詢預測,2023 年中國服務機器人市場規模有望達到 959.2 億元,屆時將超越工業機器人市場規模。
在國內,不僅一系列創業公司開始聚焦機器人賽道,美團、小米等也增加了在機器人行業上的投入。
為什么近年來服務機器人在國內成為一個備受關注的賽道,機器人對于服務產業又會產生怎樣的影響?
01
機器人進入第三產業
2022 年 11 月,人社部發布 2022 年第三季度「最缺工」的 100 個職業排行,其中有 37 個屬于社會生產服務和生活服務職業,包括餐廳服務員、保潔員、快遞員等。
當人口紅利消退,勞動力缺口逐漸擴大,線下服務業受到很大沖擊。
據統計,我國勞動人口從 2012 年開始下降,年均減少 300 萬以上。而在保潔員、快遞員、搬運工這些勞動強度大、枯燥重復的崗位上,勞動力缺口逐年增大已經是一個嚴峻的事實。
早有創業者嘗試讓機器人成為新的「勞動力」,只是在很長時間內,服務機器人因產業鏈和場景的不成熟,很難商業化。
然而近幾年來,一些令人欣喜的變化正在發生。
受益于移動支付、消費電子行業的發展,3D 攝像頭的價格在大規模應用和行業競爭中大幅下降。相關技術溢出并且應用到了機器人產業中,讓機器人的感知能力大幅提升,能夠在三維空間中更精準地識別、躲避障礙,規劃路線,且也得到成熟產業鏈的加持,獲得了產業化的能力。
另一個重要的感知模組激光雷達,也受惠于自動駕駛、家用掃地機器人等行業的爆發,價格從之前的數萬元,降低了兩個數量級,進入百元范疇。
產業鏈和技術的雙雙成熟,讓此前遲遲無法商用的機器人,逐漸進入線下服務產業中。
機器人管家引導客戶到預定房間 | 來源:視覺中國
2021 年以來,機器人行業出現了多筆過億融資,其中資本市場關注的一個重點,就是機器人的自主移動能力。感知避障能力的提升、自動駕駛算法的加持,讓機器人能夠更安全地來到人類身邊,與人類協作完成工作,這也為拓展服務機器人使用場景提供了基礎。
近幾年,商用清潔、物流搬運、配送,都成為備受資本和創業者關注的場景。截至目前,商用清潔、物流搬運機器人的頭部企業,年營收均已超過 10 億元。
國際機器人聯合會(International Federation of Robotics,簡稱 IFR)的數據顯示,2021 年,中國服務機器人市場規模已經達到 300 億元,占中國機器人市場的 36%,僅次于工業機器人。
02
更有「煙火氣」的機器人
不止創業公司,大公司也在機器人賽道押下重注。例如,電動車領頭羊特斯拉,就希望利用在無人駕駛技術領域的積累,實現機器人領域的「彎道超車」,在不遠的未來推出「人人能負擔得起」的家用機器人;亞馬遜則在倉庫中部署了分揀、打包和自主移動的物流小車等多種機器人設備,來提高物流效率。
在國內,令人稍微有點吃驚的是,在機器人上「最上心」的公司,是美團。
2016 年,美團內部成立 W 項目組,探索自動車和無人機業務。2018 年,美團上線無人配送開放平臺。到現在,美團無人機已經在深圳建立了 11 條航線,送出了超過 7 萬單外賣。
就在不久前,美團甚至還在深圳建立了「美團機器人研究院」MARS(Meituan Academy of Robotics Shenzhen),可見決心之大。
為什么美團要在機器人身上下這么大的力氣?答案,其實早已被美團 CEO 王興在去年的財報會議上透露。
去年 10 月的財報電話會議上,美團 CEO 王興說,業務的發展不僅需要軟件,也需要硬件,這也是美團近年來持續投資機器人領域的根本原因,也是在當時,美團正式提出了「零售+科技」的新戰略。
在不少人心目中,美團就是那個「點外賣」的 App。但事實上,美團早已滲透到更廣闊的線下零售服務之中。
今年雙 11 之前,羅永浩「出山」,化身美團小哥給大家送手機,這則廣告在網絡上爆紅。事實上,不止手機,美團早已經從「送外賣」,進化到「送一切」了。
如果現在你去實體商超,有可能會碰見穿著黃色外套的美團小哥,手里拎著各種貨物往出口趕。在提出「零售+科技」戰略后,美團嘗試將自己打造成一個線上超市,家電、服裝、數碼產品,這些原本跟美團掛不上鉤的東西,都被納入了美團的線上商超里。
在履約環節,美團也推出了 30 分鐘達、次日達等多種樣態。
在逐漸將業務從外賣滲透到「零售」時,美團戰略中的另一個組成部分——「技術」,就顯得尤為重要。
一方面是不斷增長的訂單和運力需求,一方面是較難增長的快遞物流人員數量,如何利用科技,提高物流運送效率,就成了美團等公司的迫切需求。
而從目前的情況來看,自動配送車、無人機這樣的機器人,是美團在「科技」戰略下做出的選擇,而非一般科技公司的「試水」。
員工在站點將用戶訂單貨物裝車 | 攝影:吳用
作為國內最大的生活服務類平臺,美團有優選、外賣、買菜、閃購、跑腿、團購等眾多業務,不管是貨品揀選還是物流配送,機器人在其中都有發揮價值的空間。
讓機器人走近用戶的身邊,幫助用戶解決真實的問題,才能服務更廣泛的人群和市場需求。
對機器人來說,最后的 100 米還是很難。因為離人越近,不確定性越高,對機器人感知交互的要求越高,比如機器人就很難像外賣小哥一樣在小區里問路。
不過機器人的價值在于,它們能夠與人類協同工作,提高整體的效率,能夠在一個成熟的產業系統中找到自己的位置,持續運轉。
在美團無人機項目開始之初,項目負責人毛一年,就有一個大膽的暢想——讓無人機去零售店取貨再配送,711 這樣的近場零售業態,將不再受梏于選址。零售店能在一個租金更低的地方租下更大的店面,販賣更多的貨品;無人機拉平配送時間后,消費者也不會因為零售店更遠而覺得不方便。
機器人不單單是產品,是單點效率的提升工具,就像網絡和數字化的關系一樣,機器人的大規模應用,成為了可以重構生產結構、產業結構的力量。而當機器人這條路逐漸跑通,又會反過來增強美團「零售」的力量。
美團機器人研究院成立發布會上,公司的一句標語就是,做有「煙火氣」的機器人。
03
機器人如何「落地」
理想豐滿,但現實總是骨感的。要讓「煙火氣」的機器人真正「落地」,其面臨的挑戰不僅僅是技術層面的,更有社會層面的。這也指向了美團成立機器人研究院的原因——「建立一個產業界和學術界的橋梁」。
產學研協同并不是一個陌生的詞匯,這套模式的優勢也是確定的:產業提供應用場景和資金,牽引學術界定向研發,讓學術成果盡快轉化到產業中,服務產業落地。跟實驗室的環境不同,機器人在生活場景的應用落地不僅需要算效率賬、經濟賬,還需要一套社會的邏輯。
以無人機送貨為例,不論是鬧市,或者是偏遠的鄉鎮,都有著團隊想象不到的難題。
例如,美團無人機在成功送出第一個真實訂單前,被前兩個小區趕了出去。第一次是因為起降點離小區單元門 20 多米,影響了某居民家里孩子的午睡,第二次是作為公共設施的無人機裝備,在落地時沒得到小區業主的同意。
美團無人機實現 3 公里內 15 分鐘即時配送 | 攝影:吳用
同時,無人機物流團隊,還要解決「基礎設施」問題。
以順豐的無人機業務為例,為了提高無人機飛行的穩定性,保證安全,他們需要深入到偏遠的鄉鎮,在線路沿途扎信號發射器,給飛機和管理系統提供精準的數據。順豐集團豐翼科技董事長馮黎介紹說,團隊只有幾百人,規模不大,「我們的研發工程師們,有時候也得自己扛著信號發射器去現場架起來,這就是現實。」
最后,在政策法規方面,「低空飛行」的空域管理在國內屬于「新問題」,各管理部門都沒有成熟經驗可以借鑒。即使已經滿足了各種政策和法規,居民面對新生事物時,還是會有安全、隱私等擔心。試點項目如果想向社會面推廣,首先需要一系列的社會治理體系規范,打消當地政府、居民的顧慮。
所幸國內從上到下對機器人產業都很支持。
工業和信息化部、國家發展改革委、科技部等 15 個部門聯合印發的《「十四五」機器人產業發展規劃》中,就提出要重點推進服務機器人等重點產品的研制及應用,無人機的試點項目也在全國各地開花。
卡雷爾·恰佩克最早在 1921 年的作品中,創造了「robot」(機器人)一詞,該詞源于捷克語的「robota」,意為「苦力」。機器人是人類智慧和創造的產物,而讓機器人進化出更強大的能力,更有發展空間,才能讓人類真正脫離「苦力」。
關鍵詞: 美團機器人研究院成立 要把煙火氣進行到底 機器人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