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狐總是能跳出公眾的刻板印象,比如你以為它是一家理工男色彩很濃的互聯網公司,而它卻和流行的時尚圈有交集。
近日,搜狐再次舉辦搜狐時尚盛典,現場眾星云集。和趕時髦的互聯網公司請幾個明星來捧場有著本質區別,這已經是搜狐第11次舉辦時尚盛典,本次活動的主題也沒那么“娛樂”,而是“長期主義 穿越流行”。
(資料圖片)
一方面是搜狐對時尚的定位不同于流行圈子,另一方面也是因為搜狐創立于1998年2月25日,所以這次活動不僅是時尚盛典,也是搜狐25周年慶典。
25年了,“長期主義”這個經典的企業經營理念在搜狐的身上得到了充分詮釋。
1
搜狐的細節里寫滿了扎實的邏輯
2月25日,“搜狐25周年慶典暨搜狐時尚盛典”圓滿落幕。這是搜狐歷史上第11次舉辦時尚盛典,僅從這個“11次”的時間跨度來看,也可謂滿滿的堅持。
為什么一家互聯網公司要堅持多年舉辦時尚盛典活動?因為“活動即內容”。
搜狐的基因就是優質內容生產者,而有態度、有熱點的時尚盛典就是典型的優質內容。
結合這次活動的主題“長期主義 穿越流行”,很顯然,搜狐時尚盛典與“娛樂至死”的“行活兒”是有區別的,它的氣質更沉穩,表達了一種長期堅持下來的人文關懷和文藝思考。
這種沉穩獨特的氣質從獎項的名稱就可見一斑:黃曉明獲“匠心人物”,倪妮獲“表現力人物”。保劍鋒和高葉分獲“年度突破男演員”和“年度突破女演員”等。21個榮譽涵蓋時尚、音樂、國劇、生活科技等多個門類,還特別設置“年度知識播主”。獲得“年度突破女演員”的《狂飆》“陳書婷”扮演者高葉表示要“爭取以后每年都過來突破一下”。
“匠心”“表現力”“突破”“國劇”等關鍵詞,顯然不同于常見的娛樂獎項,獨具人文質感,這種質感正是來自于時間洗禮與洞察,搜狐時尚盛典本質上是以“大歷史”的視野為時代提供了一個窗口,幫助人們看見那些長期堅持在時間長河中流擊水而最終浮現出來的經典文化樣本。
堅持,也正是搜狐過去25年歷史的一個縮影。
從最初的媒體、內容、搜索、社交到今天的AI、直播時代,搜狐堅持著自己的節奏,這是一種看似與整個行業格格不入的節奏,但卻是屬于搜狐獨有的節奏。
很多人對于搜狐都有一種直觀感受:在門戶時代,它就是經典樣本;隨后的若干風口之中,搜狐或許并不突出,但它從未缺席;短視頻與直播時代,搜狐依舊在場。這種“水準在線”的感覺就是樣本最本質的意義。
搜狐在這種節奏中也驗證了扎實的發展邏輯:以長期主義的堅持,呈現終將被看見的價值。
此前發布的2022年第四季度及全年財報顯示,整個2022年,總營收為7.34億美元,非美會計準則歸屬搜狐凈利潤為200萬美元,連續第三年實現盈利。
當然,這只是看得見的“價值”,而在財報背后實則依舊是外界看不見的堅持。
正如張朝陽所說:“過去25年,搜狐開創了很多第一,可以說是中國互聯網的半部歷史。25年了,互聯網市場競爭的硝煙還沒有散去,反而更加濃厚,內容搜索、社交躍過PC,落腳手機,現在AI已到了縱深階段,一個新的地平線又在眼前。”
搜狐確實開創過中國互聯網的很多個第一。
從這個角度而言,它也當得起中國互聯網的“半部歷史”。在這些第一和歷史的背后,我看到了搜狐作為一家“老媒體”堅持下來的不易,而時至今日搜狐重新被時間的浪花捧起,又似乎是對于長期主義者的一種回報。
2
長期主義有多長?25年“媒體”,一生所求好內容
如果前文所述更多的感覺是情懷上的抒發,那么接下來看看搜狐的長期主義是如何體現在某個階段流行的具體產品與業務上的。
最典型的案例就是直播。通常說起直播,指的是“直播帶貨”,它的特點是短平快、以銷售為導向。
但搜狐的直播邏輯不是這樣,看到的更多的是有深度的內容,比如知識直播,又分為科學知識直播和泛知識領域直播。背后的邏輯正是25年以來一直堅持的內容長期主義:
在新聞大事件、科學、健康、心理、文化、教育、健康、財經等領域,不斷升級和創新媒體提供價值的能力。
2019年9月,搜狐視頻出品了一系列知識直播內容,北京協和醫院婦產科醫生譚先杰率先開播,開講子宮防護知識。此后陸續邀請了情感、文化、汽車、法律、母嬰、時尚、星座等領域的學者專家,進行知識分享。
從調性上來看,搜狐的直播內容錨定在“深入淺出”“嚴肅內核、形式輕松”的價值點上,知識性是其內容核心點,在一眾泛娛樂、段子表演型的內容同行中可謂“清流”。
這樣的風格與搜狐自成立以來的“內容之心”是一脈相承的,本質上也是因為這樣具有嚴肅內核的內容是最能經得起時間考驗的。
再比如借由搜狐視頻和直播持續對用戶輸出的大咖高端局對話內容,《星空下的對話》《BOSS1+1》等,以及《張朝陽的物理課》《搜狐新聞馬拉松》等堅持做了很久的知識或者新聞內容,都屬于罕見的由企業創始人全力推動并長期堅持下來的優質內容IP產品。
在與周鴻祎對話的那期節目中,張朝陽表達了他對于“長期主義”的經典理解:堅持在一個領域里深耕,積累到一定程度就會產生效果,帶來創新。
這種觀點絕不只是為了一期節目的錄制而想出來的“應景語錄”,而是來自于過去25年搜狐在內容領域長期堅持之后的自然呈現,“一家公司的創始人怎么說”本質上正是源自“這家公司多年來怎么做”。
在與俞敏洪的那期對話節目中,兩位“知識型創業”的“老”前輩放下一切光環與包袱,在去年那樣一個特定時間段里碰撞出了大量高質量的內容火花。比如俞敏洪問張朝陽將來想給自己寫一個什么樣的墓志銘,張朝陽說“早期把互聯網帶向中國的幾個人之一,創辦了一個不錯的公司,對物理的大眾傳播起到了一定的作用,熱愛生活和運動。”當時的俞敏洪經歷了新東方的“潰敗”,但他依舊樂觀“我卷到了60歲還在卷。60歲其實還是再創業的年齡,所謂的創業不是從零做起,而是不斷能夠翻陳出新,突破自己的局限。”后來東方甄選助力新東方重新崛起的故事大家也都看到了。
倪叔覺得即便拋開內容,他倆的對話行為本身就具備某種強大積極的時代信號,而這種信號也集中呈現了搜狐這家公司多年以來的文化信心與時代氣質。
回顧這25年,搜狐的形象是一家互聯網公司,而在內核上,更是一個優質內容大本營。
無論技術如何變遷,產品形式如何迭代,對于媒體的內核與優質內容的挖掘,始終是搜狐的根源。
這一點或許在未來很長時間內都不會發生偏移,所以這25年,看似漫長,實則更是像一篇深刻的內容特稿,剛寫完了引人入勝又意味深長的第一段。
接下來,長期主義者搜狐將如何譜寫更加深入人心的新章節呢?這讓人好奇,更讓人期待。
關鍵詞: